初中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路径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8期   作者:赵玲
[导读]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赵玲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初级中学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6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生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审美是学生整体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美术学科更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但是,很多学校对美术教育并不是特别重视,教师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得美术教育效果不佳。本文通过分析以上问题,就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初中美术;审美能力;生活课堂;趣味课堂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初中教学中逐渐落实,人们已经了解到美术教学对于学生培养个人情操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美术教学是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课程,美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其他科目难以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1依托初中美术增强学生审美的意义分析
        1.1促进学生精神发展
        随着现代学校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校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精神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初中美术的教学效果来看,它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等方面起着促进作用。审美能力也是精神层面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
        1.2促进学生对美术核心的了解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并帮助他们掌握美术作品创作的核心。当前,美术教育把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一大重点。艺术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各项基本技能,并领会其中的核心。
        1.3可以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
        初中美术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初中,学生通常不重视美术学习。因为它不是核心学科。尽管如此,美术课程也包含了学生需要领会的重要知识。因此,通过培养审美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重点知识,提高审美水平。
        2初中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应试教育影响深,对美术教育的重视不足
        在初中教育体系中,部分学生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一些教师对美术教学缺乏深入的认识。在以往的初中美术课堂上,部分教师采取单一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较低。美术不是中考科目,如果教学缺乏针对性、有效性,教学活动将难以开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将难以提高。
        2.2教学设备不足,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部分学校缺少美术教学设备,美术课程教学往往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述和多媒体展示。这样的美术教学往往局限在教室中,学生缺少接触外界事物、培养审美意识的机会,导致学习的有效性不高。此外,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一些初中美术教师自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后,艺术创作机会较少,导致其专业能力仅仅停留在毕业时的水平。一些年轻的美术教师缺少教学经验,教学方式有待完善。
        3依托初中美术增强学生审美的路径分析
        3.1依托生活课堂,培养审美能力
        要想提高审美,学生就要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初中美术课本中包含许多插图。学生在自己看课本时只会浏览其中的图片,而不会深入了解图片所要表达的重点内容。这样,美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学生就很难提起兴趣。学生总是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知识,也不会丧失兴趣。因此,教师要开展生活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美术知识,提高审美水平。

例如,在讲解“了解纹样”这一课时,笔者先在多媒体上展示了许多纹样图案。这些纹样都源自生活,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笔者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搭配、绘制先前准备好的纹样。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也会参与进去,在学生遇到不了解的问题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对作品的欣赏能力,也帮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3.2依托趣味课堂,培养审美能力
        兴趣对学生的进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依托趣味课堂继续教授创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并使学生对美术教学产生兴趣。兴趣会影响一个人的品味。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可以让他们评价名家创作的艺术品,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鉴赏方法和评价方法。
        3.3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体验美术中的美
        美术作品带给观赏者的首先是视觉冲击,这是美术作品表现力的基础。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感知美术作品传达的形象,这就需要教师丰富学生的体验。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美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场景都可以成为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带领学生发掘潜藏在生活中的美,告诉学生美术的源头就是生活。
        3.4日常实践出发,引导学生创造美术中的美
        对于美的创造往往基于感受美和体验美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也是创作者对自己生活的感受过程。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表现美、创造美,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美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根据日常生活进行创作。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创办中秋节文化展览、母亲节绘画比赛,设计关于元宵节的手抄报,创作关于生命安全的绘画,或是开展剪纸比赛,等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贺卡、手工作品等,送给亲人和朋友。学生在制作、赠送礼物的过程中,便会真切地感受到亲人、朋友给自己带来的温暖和喜悦。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制作一些小饰品,装点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美。
        3.5依托创造想象,培养审美能力
        教师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方法有很多,对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尤其重要。初中学生的思维转换得很快,常有很多新奇的想法。想象力是学生的一大特点。但在现实中,教师往往不重视这个特点,总是让学生采取临摹、照搬照画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会变得越来越刻板,不能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创作,阻碍了想象力的发挥。教师只有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再根据书上的理论知识给予指导,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创作与名家画作的区别,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6提高学生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美术是视觉艺术,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度和学习兴趣的目标。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感觉欣赏课程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习兴趣。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比如慕课教学、翻转课堂、微视频、微电影等引入美术课堂,可以使欣赏教学信息化、多媒体化,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与知觉。学生的参与感知强烈,就能极大地提升学习效果。
        结语
        总之,美术教师应强化美术欣赏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针对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美术欣赏教学的改进策略,提高学生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浩俊.立足课标上好初中美术欣赏课[J].天津教育,2019(33).
        [2]傅小骁.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情境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
        [3]何莉.欣赏课程对提升初中学生审美素养的作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06).
        [4]孙兰.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个性审美能力培养探析.中学课程资源,201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