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主体的绘本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8期   作者:杨露
[导读] 绘本是幼儿园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但绘本教学中存在着“选不恰当”
        杨露
        新乡市育才幼儿园  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绘本是幼儿园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但绘本教学中存在着“选不恰当”“教不得法”等问题,归根结底是没有将幼儿作为绘本教学的主体。基于幼儿主体的绘本教学,应做到绘本选材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教法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以及延伸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关键词:绘本教学;幼儿教育;幼儿主体

        绘本即图画书,一般通过丰富的图画与简短的文字(有的甚至没有文字)来讲述故事,比较适合儿童阅读。已有研究表明,绘本对幼儿语言、思维、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
        然而,在目前的绘本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不知怎样选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绘本,导致幼儿不感兴趣;将绘本教学简单理解成“讲个故事”,教师讲、幼儿听,讲完就算;又或将绘本作为识字工具,甚至采用逐句精读分析等“小学化”教育方式;也有的教师虽有师幼互动理念,但不得其法,每每共读绘本,总是“听懂了吗?”“你学到了什么?”诸如此类大而空泛的提问;亦有提问密度过高,幼儿无暇思考,只能追赶教师的进度……实际上,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绘本教学中幼儿主体地位的缺失。也就是说,幼儿在绘本教学中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如此,绘本所带来的趣味,以及通过绘本可能带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便被无趣的课堂抹煞了。无疑,绘本教学也难以达到其应有的成效。
        教育不是人对人的控制和训练,而应是在互动、对话的关系中,达成主体间的相互理解。[1]因此,在绘本教学中,教育者需要克制自己的“高控”,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把通过绘本学习和发展的乐趣“还给”幼儿。
        一、选材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要进行绘本教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绘本适合幼儿。第一,适合幼儿的绘本,一定是符合幼儿兴趣的。第二,绘本的故事情节要清晰有趣,并能够与幼儿的已有经验密切结合。第三,即使是幼儿阅读的绘本,涉及到的原理要符合科学、情节也要符合逻辑,便于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积累认知经验。第四,好的绘本,其色彩呈现和艺术表达应有助于提高幼儿审美情趣。
        二、教法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
        如果教法不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再好的绘本也难以完成其教育价值。实际上,除了传统的逐页观察画面这种阅读方法,还有一些既符合幼儿兴趣又符合其认知规律的绘本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幼儿的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来灵活运用,使绘本教学既生动有趣又事半功倍。
        一是变提问为对话。提问,是绘本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适时的、恰当的提问,能够引导幼儿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关注细节的变化、情节的发展。实际上,已有部分幼儿园已经开始使用“对话式阅读”的绘本教学方法。这是由美国学者怀特赫斯特(Whitehurs)首先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最早应用于亲子共读,后被证实在一个成人对多名儿童的共读中也是有效的。

[2]“对话式阅读”需要首先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通过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引导幼儿发现绘本画面的细节,体会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情绪;其后,教师需要对幼儿的回答进行评价,评价时务必要避免“言之无物”,如“你真聪明”“真棒”,而是要肯定幼儿的发现和正确的表达方式;最后,需要拓展对话的范围,内容不仅局限于画面有的,幼儿可以尽情思考“后来呢”等问题,对象也不必局限于师幼的互动,应多鼓励幼儿之间的讨论。正确使用“对话式阅读”的绘本教学方法,教师要避免“给出正确答案”,以免“先入为主”的“答案”影响幼儿的主动思考。
        二是变阅读为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变阅读为游戏,就是在绘本教学过程中凸显“游戏精神”,“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游戏体验,保证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3]如,绘本《好饿好饿的毛毛虫》,在了解了故事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自选角色,有的当“毛毛虫”,有的当被“毛毛虫”吃掉的食物,由幼儿决定食物以怎样的方式在“毛毛虫”身上体现。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对故事的顺序、情节有更清晰的了解。
        三是变模仿为演剧。爱模仿不仅是幼儿的天性,也是一种相当重要的学习方式。通常,在进行以动物为主角的绘本教学时,为了吸引幼儿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能会请幼儿来模仿绘本中主角的姿态——这也是对幼儿模仿天性的尊重。但是,进行到短暂的模仿就结束了,一些新教师甚至会怕因“幼儿收不住”而影响阅读的进度。实际上,若能因势利导,将短暂的模仿变成有目的的表演,会更有利于幼儿理解绘本的内容。如,在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幼儿共同探讨“萝丝”的神态、动作,引导幼儿进行表演“萝丝气定神闲地走”“狐狸鬼鬼祟祟地跟”等故事情节。在表演故事的基础上,应允许幼儿随时的、合理的创编。在此过程中,幼儿充分地投入故事情节、释放情绪,尽情地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延伸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教学过程需要延伸到幼儿的生活中,并且与紧密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一是鼓励幼儿的多元表达。幼儿全身心投入一个故事后,会有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需要,有时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有时会在随后的时间完成。教师需要尊重幼儿不同的“输出习惯”,鼓励幼儿的多元表达。如给出一定的时间来“消化”故事,幼儿可以继续与同伴讨论,也可以将想法画出来,或将绘本中喜爱的角色通过手工制作出来等。
        二是将绘本教学与区角活动相结合。可以将近日共读的绘本投放在区角中,供幼儿自主阅读;也可将绘本内容相关的玩具投入区角,供幼儿进行表演。
        三是将绘本教学与幼儿生活相结合。引导幼儿将绘本故事的情节和情感在生活中再现,并强化幼儿的积极情感体验。[4]如《我不生气了》等绘本,能够帮助幼儿解决生活中的交往问题和情绪问题等。
        四是将亲子共读作为绘本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幼儿绘本教学不一定全部在幼儿园完成,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会更有助于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持续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彦琳,杨晓萍.拉康镜像理论对幼儿主体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6.
[2]张擘,但菲.近二十年国内外幼儿对话式阅读研究综述[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2).
[3]高爱京,辛均庚.阅读游戏化与游戏化阅读[J].基础教育研究,2019(15).
[4]刘江艳.幼儿园绘本教学的价值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