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 王传红
[导读] 近几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逐渐被重视起来
        王传红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第五实验小学小秦校区  272500    

        摘要:近几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逐渐被重视起来。朗读能够通过语言的起承转合让学生充分理解文中的思想情感,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在实际语文授课中,对朗读部分存在较多问题,如应付了事,其过程过于形式化,教师疏于指导,这些问题都是导致语文课堂效率低的因素。本文就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应对策略进行探讨,对朗读教学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朗读可以扩大学生的思维范围,激发他们的兴趣。”[1]朗读作为小学语文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将课本中的文字内容通过有声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朗读,能够培养学生语感与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然而在实际语文授课中,大多数教师对朗读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经常忽略朗读教学环节,且不能对学生很好的进行指导,使其失去实际意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来说,朗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加深记忆。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能够将自己代入情境,深刻的了解课文内涵。朗读帮助学生记忆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学生能够将其运用到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中,不知不觉提高了文学水平与文学素养。选入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经典文学,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感受到文字的艺术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因此,朗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朗读方法的忽视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留给朗读的时间非常少,通常一节40分钟的课堂留给朗读的时间不到1/4,或者直接给学生5分钟的默读时间,使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匆匆了事”。教师对朗读没有很好的重视起来,使学生对朗读的目的不是很清楚,因此不会主动自己练习,使朗读在整个小学语文的学习中逐渐被搁浅。
        2.朗读方式趋于形式化
        在很多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对朗读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教师指导学生大声的进行朗读,没到几分钟就会喊停继续授课,而大多数学生在这时间里并没有很好的去朗读课文,朗读的学生也只是将课文读出声,并没有任何感情,因此朗读在语文课堂上过于形式化,没有实质性意义。
        3.教师对朗读疏于指导
        很多课上进行的朗读可能让学生逐个起立朗读,或者以各种形式如男生齐读,女生齐读等。这些朗读形式看起来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其实学生并没有掌握朗读要领,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生硬的朗读起不到一点有效的作用。或者有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只注重一味的抑扬顿挫,或是一味的大声,并没有结合文章出现的各种情感来读。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教师疏于对朗读方式进行指导,使得学生掌握不到要领,朗读并不到位[2]。


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应对策略方式
1.提高对朗读的重视,加强朗读时间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并不是教师在课上讲解的知识点越多课堂教学效果越好。反之,教师“满堂灌”的形式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溜号,困倦甚至厌烦情绪,使其不能够更加专注的学习,缺乏听课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注重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增加朗读时间,让学生用普通话对朗读进行反复的练习,第一遍可以自由朗读,保证时间能够让每位学生读完,让学生注意保持发音的清晰标准,做到对文章读准、读好。初读课本后,教师可以进行讲解,讲清文中重点与句式特点,让学生明确知识点后再进行精读,这次朗读可以规定让学生试着带进感情情绪来进行。摒弃以往朗读的形式化教学,真正的在课堂上带动学生进行朗读。将以往一些比较浪费时间的形式类型的问答环节都舍弃,使语文课堂能够更加高效的开展。
        2.理解性朗读,注重思考与朗读相结合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不能只注重一味的读,要先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要让学生动脑思考,进行细读,让朗读体现的更加充分[3]。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例如在《江南》这一课,教师让学生进行朗读前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江南可采莲”,意为在江南是能够采莲的,“江南”与“采莲”是这句话的主要词语,均需要重读。讲解后学生学会了如何断句,如何重读。再比如后面的“鱼戏莲叶间”开始一直到结尾,用了四个方位词“东,西,南,北”,意为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穿梭于四面八方,能够让人想象出江南所特有的景致。因此朗读中要强调这四个方位词来体现鱼儿的欢快。
再比如在《鸟的天堂》这一课的学习中,第六段出现一句“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学生在朗读此句话时,有的学生重点强调“一个朋友”,有的学生重点在“榕树”。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在充分理解后知道作者在上文说“许多株”,后面有人说“两株”,所以明确此句重点在于强调榕树是一株,在朗读到位后,也对文意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学生在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后,能够更好的朗读出重点、语气以及断句,会更好的完成朗读,也有助于更好的学习语文课程。
        3.开拓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单纯的教授-练习开展教学,一味的将所讲知识及运用方法灌输给学生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更容易“身临其境”。比如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与音频,让朗读教学在多媒体引导的情境中进行。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创新授课风格,开拓朗读形式,让课堂气氛不再沉闷,也让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例如:教师在讲解一些具有优美景色的课文时,可以播放多媒体音频,让学生感受江南细雨的缠绵、钱塘江潮水的壮丽、琴声悠扬的雅致,通过视频的观看与文章的朗读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对没见过景致的理解,使学生更好的进行朗读。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朗读模式,如分饰角色朗读,让每位学生带着不同人物的情感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脑海里浮现情景,更有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
总之,朗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文章十分重要。教师需要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忽略以及朗读过于形式化这些问题,真正的提高对朗读重要性的意识,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扩展朗读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改进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曾雪丽. 简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A].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年会论文集
[2] 杨莉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8(11):79.
[3] 王爱玲.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情感读本,2019(36):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