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
陕西省合阳县第二高级中学 715300
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到走向死亡是语言与人相伴终生,这一事实说明运用语言对于人生的重要性。语文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实属不易,教育界同仁评论语文老师上课是“自我陶醉”,评论道出了教与学脱节现象。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教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教师的教……像是帮小孩走路,扶他一把是随时准备放手的,能放手就放手,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教育论集》)。现代中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在二十一世纪将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面对知识的大千世界,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使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施展才能。怎样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与习惯呢?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自学。学习兴趣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学习动机。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主张教学既要依靠和利用学生的情绪,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绪生活。他断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是推动人前进的力量,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学习就主动,效果就好,能力就发展得快。因此,使学生乐于自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怎样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实践证明:教师的情绪和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很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都能使学生学习兴趣萌生;讲好启始课,努力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生动活波的课堂语言,精心地设计新课教学的导语,以商量的口吻、亲切的语气对学生进行学什么、怎么学的指导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讨论、竞赛或演讲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点点滴滴问题的谨慎处理以保护学生的兴趣。只要教师理解求知兴趣的重要性,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兴趣是不难做到的。
(二)教给方法,使学生善于自学。方法之一:举一反三,讲自有别,各有其法。现行语文教材课文分为讲读课和自读课。叶圣陶先生说:“书是看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例子,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技巧和能力。”(《叶圣陶先生谈语文教学》)怎样举一反三呢?“举一”就是讲读课教学,让学生从基本篇目“讲读课”的学习中获取自学语文的能力。讲读课也用不着面面俱到什么都讲,重在讲文章精彩处、深奥处,学生困惑处,重在揭示规律、指导方法。教师的“举”要着眼于学生的“反”,学生由此而产生联想、类比和推理,从千变万化的文章中找出规律的东西,又能运用规律去阅读理解千变万化的文章。对于自读课教学也是讲求方法的。
先说两种误区:一是不相信学生有自学能力,变自读为讲读;二是放手让学生随便读,老师不介入,抛开老师的指导作用,学生不知道读什么,也不知道怎样读,陷入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两种做法均不可取。怎样指导学生上好自读课呢?下列几种方法可以借鉴。一是 异同比较法:即比较法读书。对于一些在体裁、表现方法上有相同或相似点的课内自读、课外自读,教师可要求学生展开比较阅读,求同辨异,寻找规律。二是习题检测法:教学时预先设置好习题,从完成作业的角度督促学生认真阅读自读课文。这种方法要注意随着阅读层次的变化不断变化习题梯度,要根据训练重点,分字、词、句和文章段落、文体组材及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三个层次设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这种方法既能够督促学生完成自读,又可以检测学生运用讲读课文中有关规律性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问答法:要求学生课前或上课阅读,发现问题在自读课上质疑,同学间可以边读边问答,也可以师生间相互问答,最后师生共同作出结论。这种方法的关键环节是读、问、释疑,释疑部分应根据学生状况给予引导。四是定向讨论法:教师根据单元及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提出一些思考题,调动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协调发挥集体智慧。同学间可以前后左右商讨,也可以小组间互相交流,还可以就某一方面不妥当的看法展开辩论,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作出评判。自读课的教学方法是很多的,无论用什么方法,都必须因学生的知识水平、心智特点,因自读内容、教学环境、阅读场所、自读能力等不同而选择教法,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其实,要探索语文课的教学方法真的就像我们人类向广阔的宇宙进军一样,上面所谈仅仅是沧海一粟。
(三)培养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坚持自学。自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怎样培养呢?首先,引导学生切实预习课文,过好预习“两关”。所谓“两关”,就是字词关和句子关。预习课文过好字词关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我们要读懂一篇文章必须从识字解词开始,要写一篇像样的文章也必须具备选词炼字的过硬功底。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绝大多数的生字难词,扫除了学生阅读课文的障碍,减少了课堂教学的工序,节约了课堂时间,促使学生打下雄厚的文字功底,克服词汇贫乏的不足。过了字词关,就该过句子关了。句子是文章的主体。一篇文章无不由数十个、数百个乃至成千上万个长短不一、参差不齐的单句或复句按一定的语序组织而成。只有理解、读懂了句子,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读懂整篇文章。过句子关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求学生摘录。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句,优美的抒情句,贴切的比喻句,精辟的议论句,格言警句,民歌谚语等,都可以让学生摘录。这样做既可丰富学生词汇,又可为写作积累材料,还提高了学生口头与书面的表达能力。二是对课文中一些过渡性句子、关键句和中心句,要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分析它的意义和作用,以便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训,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三是让学生注意段与段之间关联词的运用,从关联词的意义和作用,来分析文章段落间关系,以学习课文的过度和照应,为分析文章结构、领会文章中心打下基础,还提高了学生组织选材的能力。如果学生能把住预习“两关”,像老师一样“备一备课”,长此以往坚持下去,自学习惯与能力也就潜移默化地形成。其次,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众所周知,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写作对阅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经过写作,学生会发现自己构思、描叙以及遣词造句能力的不足,促其产生研读文章的愿望。所以,读是基础,是吸收;写是运用。勤于练笔,多次运用是为了更好地吸收。
总之,以上所谈无非是多年教学感受而已。我想,要提高高中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不仅要课堂效果,更要的是学生的课外自学效果。因而,就继续让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自我陶醉起来吧!让更多的同学也跟着老师在课内外自我陶醉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