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融入生命教育探讨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 吴柳
[导读] 近年来,从相关调查数据来看,抑郁症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吴柳
        广东吴川市第二中学   广东吴川市    524500
        摘要:近年来,从相关调查数据来看,抑郁症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青少年轻生的数据也在不断上涨,导致现阶段的学生生命教育课程面临新的挑战。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生命教育并没有引起各大院校的重视,也就无法实现生命教育的意义。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学者们对高中时期的生命教育越来越重视,许多教育家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本文主要基于高中语文教学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现状,从教师、学校、学生等各个层面着手,探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命教育
        引言:从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来看,不断优化学生成绩,让学生顺利进入更高学府,是传统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目标,而新时期的教学活动中,主要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文化知识为传播载体,不断渗透生命教育的各项内容,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生命的珍贵。除此之外,还能以历代伟人为榜样,组织校外实践活动,磨炼学生的意志,从而让学生勇敢面对生活,尊重生命,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征。
1、提高教师对生命意蕴的认知
        从青少年轻生案件的分析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出现自残、自杀等伤害生命的行为,都与个人的思想认知有较大的联系,高中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本就处于压力较大的阶段,若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生命的内涵,则容易出现放弃与轻生的现象。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与生命相关的课程较多,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科目,因此,高中的语文教师不仅需要传播知识点,还增加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责任。生命教育的魅力在于,其不仅以传播知识为主,更加重视学生对生命的感受与体验,更加关注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变化。生命教育也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对个人生命的认识,还包含了自然生命的赞美与尊重。高中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其生命教育的特性。
        教师对生命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若教师个人无法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则无法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不断渗透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点。因此,要提高生命教育的有效性,学校还需要定期组织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师培训活动,通过观影、教研报告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个人认知,以便于更好的开展生命教育的教学活动。
2、在语文教学内容中渗透生命教育
        人生永远处于起起伏伏的状态,没有人永远“得偿如愿”,也没有人永远“不如人意”,生命是进行生活的重要基础,而生活下一秒的状态,都需要有一颗健康的生命来演示与探索。由此可见,让学生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认识生命与生活的现实状态,是高中语文阶段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目标。从高中语文教材来看,与生命有关的教学内容较多,但部分教师仅仅以文化层面进行讲解,并没有深入挖掘文章中多蕴含的与生命有关的观点,导致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生命教育[2]。古代文人将生命个性张扬到极致,常在古诗词中披露自我的个性,表达自我的生命态度与生命志向[1]。例如,《赤壁赋》的作者,苏轼被成为最豪放和最洒脱的诗人,其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景色描绘中,感受出梦境般的自然风光,又从江水明月的景色中,联想到曹操与周瑜两位英雄人物,不禁生出自我生命渺小的感慨。诗歌结尾“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中所阐明的观点,又体现出苏轼的豁达于世的生命态度,古文人们就是在积极追求生命价值的过程中,不断张扬自我的个性。这些内容都与生命教育息息相关,教师在解读诗歌的内容时,也需要紧密结合文人的生命态度,勉励学生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绽放属于自己的生命光彩。


3、融合历史与现实,让学生随着时间的流逝探寻生命的意义
        古今中外,无数的思想家与教育家,通过文学的力量,讴歌生命,倡导社会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从蒙田的《热爱生命》,到沈从文的《逆境也是生活的恩赐》,许多与生命相关的题材,都出现在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中,由于文体与时代的差异,许多学生并不能通过文字性的阐述,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并将其转移到自我的生活中,建立热爱生活的思想意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将不同题材与不同时代的生命主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着手,感受生命的魅力。例如,在学习纪念建设中国过程中,永烈牺牲的壮士的相关事迹时,生于和平年代的高中学生们,已经无法对久远的历史产生心理联系,也就无法从单调的文字故事中感受到生命的含义,从而建立热爱生命,为国奉献的正能量精神。基于此,教师需要将烈士的实际与当代英雄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思考,烈士们勇于奉献的精神来于何处?生命的宝贵体现在何处?当学生对生命产生思考,就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提供巨大的帮助。
4、增加生命有关的阅读与表达活动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在阅读中思考是语文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式[3]。高中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深入的阅读与交流活动,导致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较少,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时,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阅读与交流活动,让学生进行与生命相关的专题阅读活动,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并进行读后感的交流,结合生活实际,讲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期盼。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我的机会,还能加强与教师的沟通,让教师正确评估现阶段教学方式的效率,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以培养学生坚韧的性格特征为主。生命教育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教学内容,与动植物和大自然相关的内容,都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题材,学生需要有更加博大的胸襟,积累与大自然有关的各种知识,丰富个人的内心世界。例如,冯骥才《珍珠鸟》一文中,作者主要以生活中一个小动物为切入点,描述珍珠鸟在陌生环境中的生活与变化,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教师在进行课文的讲解时,也需要让学生增加课文的阅读次数,让学生体会到文中所阐述的不一样的生命表现,并结合自己与身边动植物的相处状态,讲述生命的奇迹与伟大,从而不断强化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5、增加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生命的力量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文字性的教学内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要实现有效的教学活动,还需扩展以生命为主题的课外时间活动,让学生通过切身的感受,体会生命的力量。首先,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可以让学生以残疾人的方式进行学习与生活,感受残疾人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不便,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个人意志力,避免学生因小小的挫折,就出现厌世的心理状态。其次,学校还可组织与生命相关的演讲比赛,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内,进行演讲稿的写作与练习,不仅能扩展学生的表达渠道,还能让学生在激情的演讲中,感受生命的力量。除此之外,高中教材中与生命相关的内容较多,教师可通过作文实践的方式,利用文字的形式,让学生阐述自己对生命的认识,不仅能进一步强化教学知识点,还能让教师更全面的把控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心理变化。
        结束语
        总之,要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生命教育,需要首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教师成为学生最好的学习榜样。其次,改进教学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相关的理论,并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不断转变个人的思想意识,从积极正面的角度面对生活,面对生命。
        参考文献:
[1]陈雅萍. 用生命教育点亮学生的心灵——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8):132-132.
[2]魏雪艳. 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考试周刊, 2019, 000(064):47.
[3]龚丽丽. 高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践及思考[J]. 初中生优秀作文, 2018(7X):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