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连忠
江苏新沂市唐店中心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标准》还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亲身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通过亲身亲为的语文实践,了解和掌握语文的规律,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预留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能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地发展,而要实现这一发展的前提是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因此,在课堂上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从自身的能力基础、兴趣爱好出发,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设计学习的进程。留给他们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欣赏、品味的机会,在自身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内化,从而一改过去被动听讲的听课模式为积极参与阅读实践的自主学习模式,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
如教学《莫高窟》一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莫高窟”的“壁画”部分时,我设计了个人自学、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等环节,允许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反复朗读、体会,设计一些问题来教教其他同学”。学生们各有所好,各取所需,自由地把学习内容聚焦到感兴趣部分。在充裕的时间中,他们放手学习,利用搜集到的图片和资料,自读自悟,各有所得。在小组交流时,学生自由发言,想读哪部分就交流、讨论哪部分,至于其他内容则可通过交流或相互考问的环节来处理,彼此间来一个取长补短。最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选辑了“壁画”的几幅精彩图片,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之一,做一回“小导游”,向游客介绍一下自己眼中的“莫高窟”(即为图片配解说词)。这样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畅所欲言:有的诵读课文原句来赞美“宏伟瑰丽”的“壁画”;有的则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展示了一幅幅姿态各异的“飞天图”……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所有学生都能认认真真地去阅读,去思考,去训练,真正做到每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兴趣饱满地参与到语言实践活动中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不再把语文学习看做一种负担,而把它当做一种乐趣,兴趣盎然,气氛活跃,所有的学生都在语文课堂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实践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小学阶段的儿童,年龄在6到12岁之间,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制约,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记得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只有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情境中阅读,在情景中思考,在情景中主动参与语文实践,不断提高语言实践能力。
在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描绘的“荒山变绿洲”的美丽画面,课前我精心制作了PPT,上课时老师先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学生聚精会神的边听边看PPT录像,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刚才听到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活跃,踊跃发言,有的说:“我好像听到了丁丁当当的锨镐声,好像看到了小溪在哗哗地流淌着。”有的还说:“我好像看到好多小朋友在植树,他们挖坑的挖坑,填土的填土,浇水的浇水,个个累的满头大汗。”还有的说:“我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松树,看到小松树在树上跳来跳去,听到小鸟在高兴的唱歌。”……我根据学生的发言顺势引导:“在这美丽如画的环境中,你也会像一只只小鸟快乐的歌唱,那你能告诉老师,你在唱些什么吗?”这时候,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语言的闸门顿时被打开,他们有的一脸自豪的夸赞自己的家乡:“我的家乡好美啊,青山绿水,到处弥漫着花香。”有的展示自己一天快乐的时光和幸福的生活:“早上我迎着朝霞放声歌唱,中午我在嫩绿的草地上晒太阳,晚上我在大树妈妈的怀里进入甜美的梦乡。”有的呼吁人们爱护环境,保护自己的家园;还有的邀请人们到家去做客,他们会奉上又大又甜的水果,还会给客人表演精彩的舞蹈呢。在这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中,学生们学的有趣,学的认真,学的投入,学的积极主动,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在言语实践中不知不觉逐步形成。
三、拓宽语言实践的更广阔空间,指导主动参与。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但不是学生语言实践的全部,因为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在校时间毕竟有限,而课外时间是课堂教学的时间延伸和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是学生语言实践的巨大宝库,等着我们带着学生一起去开发,去创造。要指导学生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言实践的机会,运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去学习、去历练、去实践,真正做到在语言实践中实实在在的提高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
《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课的主题是环境保护。学完课文后,学生都觉得意犹未尽,有的感觉对环保知识的了解还很贫乏,有的说要对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妈妈贡献点自己的力量。正巧那段时间我们学校要创建“绿色学校”,校长号召大家都要为绿色学校创建添砖加瓦,我们为什么不结合《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课的学习,以“地球是我家,保护靠大家”为主题,指导学生把学习拓展到课外,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呢?在得到校长的充分肯定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全班学生自愿分成5个小组,他们自己讨论制定活动方案,通过多种形式表现环保这一主题。第一小组自办了环保手抄报,他们到学校图书馆查找数据,去网上搜集相关材料,找美术老师帮助指导设计版面,请家长帮忙购买画纸画笔等材料,只一个星期,一份份内容详实、画面精美的手抄报就新鲜出炉了。第二小组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走村入户,到工厂、饭店、养殖场参观调查,形成了一篇篇小调查报告。第三小组举办了小画展,展示了学生自己的图画,有秀美的村庄,有清澈的小河,也有村子里遍地的垃圾和工厂高高的烟囱。第四小组设计了一条条富有儿童情趣的公益广告,制作成精美的宣传牌,草坪旁,水池边,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更有意思的是第五小组,他们编排的的环保主题小剧本《渴》,在老师的指导下被搬上了舞台,在学校迎接上级“绿色学校”创建检查验收那天,作为压轴节目为客人们表演,受到领导们的一致好评。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在与老师、家长等的交流中,在考察寻访中,在讨论甚至争论中,在一次次的切身的语言实践中,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得到了更直观的了环保教育,同时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激发了它们的创新潜能。
只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多给他们创造亲身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它们亲身参与学习实践,让他们多看、多想、多做、多说,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就会逐步形成,就会在言语实践中熟练掌握语言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