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技巧的练习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张丽
[导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张丽  
        西泽乡中心小学  655400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小学老师要特别重视阅读教育。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汉语语言中的词汇、句式结构、写作技巧和文章主旨表达等方面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教育的重点不能仅限于文字方面的认识,老师应该通过让学生深入阅读文章并体会文章主旨和文章精髓。老师应该教会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方法去学习并理解文章的重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教育;文章主旨
        在阅读过程中正确把握文章内容不仅可以提高读者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读者的思考能力,以及语言的提取能力。只有正确理解和总结文章,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灵魂。掌握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需要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分析文章的内容,通过让学生阅读来逐渐寻求理解和体会。文章的主旨是文章作者通过文字向读者表达感情一种渠道,即文章作者的一些观点、对待事情的态度、内心蕴含的思想感情。有效的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深意,启发学生的思考。
        一、老师引导学生、强化内心感悟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一些阅读技巧和主旨把握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手段和方法自己对文章进行一定的理解,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时有一定的能力去自我挖掘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例如在学习《桂花雨》一课时,老师可以通过树形图的方法引导将全文的主线和分支写出来,桂花是具备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母亲特别害怕台风的到来?作者为什么喜欢摘桂花?为什么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先去阅读文章,然后思考问题,老师通过文章中的一些线索不断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去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学生在思考中和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在文章阅读上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二、结合文章、适当传授学生阅读技巧
        在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上,老师需要让学生进行阅读的扩展,不只把阅读范围局限在课本上,还是需要其他优秀文章的积累。对此,要首先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当学生们读书时,他们会有条件地选择自己感性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在学生第一次阅读并解决陌生单词后,老师要求学生用正常的声音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章所说的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引导他们的思维和想象。比方说《圆明园的毁灭》课程的三段式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三个部分:圆明园地点,毁灭前状态,毁灭后的状态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再综合起来分析课文对于圆明园描写用到的手法和文章核心思想。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涵义,也能领会文章传达的爱国情操。
        三、多元化教学、训练学生进行联想阅读
        要训练学生联想阅读,必须用创新思维方式代替惯性思维方式。

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后,必须引导他们摆脱固有思想的束缚,多角度思考,改变思维方式。比如,老师以《圆明园的毁灭》的内容为例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教育。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所描述的圆明园的环境,组织学生们发散思维,想象出它们的具体样子,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尽可能详细画面。然后举行了一次画画活动。必须强调的是,老师不要把精力集中学生画画能力如何,画面是否精美,而是要侧重于学生能否描绘出文章中详细描述的结构特征等。这样,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去阅读,根据阅读收集核心信息,并通过想象用画笔将其形象化,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印象。在本文的最后,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帮助,让同学们在课上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了圆明园的现状,并根据发现的信息或现场观察用文字、画面等进行了描述。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掌握阅读技巧、理解技巧和写作技巧,同时可以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读写结合、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的作品都是来源于作者的真实感受或是真实经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紧扣文章的延伸点,转折点,让学生们进行扩写,展写,写出从自己角度看到的独特内容和感受,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本来的故事进行一个拓展性的思考,可以极强的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和写作有是密不可分的关系,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阅读并记录优美的片段,比方说,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阅读完之后,组成小组,让学生自己讨论,每个学生在哪篇文章里面摘抄了哪些优美的片段,每个学生都说出一写来,那小组的其他同学也就多学习一段,这种小组讨论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快的积累知识,加强阅读的效果,所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优秀片段,并理解文章的整体含义,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在课本中,会有一些不适合展开扩写的文章,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文章中省略或简写的部分,展开想象,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充分体会,从而引导出作者写作时的心理感受,让学生能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也成功引起了学生对名著的兴趣。不仅如此,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完之后就文章内容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全方面的理解文章内容,从而锻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含义,阅读就是不断积累不断思考的一个过程,带着问题的阅读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养成阅读时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结束语:小学阶段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体会语文文学的内涵、了解他人的情感、使用文字进行表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所以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应该结合实际和教学的内容出发,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度去感知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表达情感的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 曾燕虹.  教育教学论坛. 2018(26)
        [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 林宏伟.  中国校外教育. 2018(33)
        [3]小学语文高段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 王兆宁.河北师范大学 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