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钱水娥
[导读] 社会在进步,教师凭借先进理念审视以往授课模式并找到其
        钱水娥
        四川省资中县龙结中学 641246
        摘要:社会在进步,教师凭借先进理念审视以往授课模式并找到其中不足,认识到思辨能力是学生成长的关键,也是学习成效得到极大程度提升的切入点,而小学阶段正是该能力形成时期,故予以重视并对授课方案做到有方向的改进,通过有趣故事和辩论环节激发出学生思辨热情,使之紧跟授课节奏探究更多内容,综合能力得到切实有效强化,构建出新时期下高效课堂。教师结合小学生在成长中凸显的特点,借助情感交流培养其思辨意识,通过多样化点拨来引导其质疑,释放出个性特点,不断探究该能力培养策略,使小学生做到全方位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能力;培养;探究
        思辨能力即通过对一些事物的经历来进行相应分析,在该过程中将思维和辨析能力做到切实有效结合的推断行为,同时对外界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做到剖析而从多角度去分解,推导事物全过程。教师对思辨能力所蕴含优势进行探究,继而对授课方案做到相应优化,引导学生去之质疑,借助其问题意识释放出潜能,通过总结来帮助小学生去积累思辨经验,使之敢于将新旧知识结合去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思辨能力得到锻炼,形成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语文素养。
        一、结合有趣故事,激发思辨热情
        故事是小学生较为青睐的体裁,教师可以借助故事的融入来激发出其潜在的思辨热情,使之带着问题意识去进行剖析,探究到文中本质。教师以故事为切入点设计授课方案,在故事讲解中让学生去对因果做到分析,使思辨能力得到锻炼。例如,在解读《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向学生讲述当时真实的历史故事,同时配以视频展示让其融入当中情境,见识到圆明园原来的辉煌,又转眼间看到毁灭后情景,继而想象被破坏的过程,通过思辨去体味“平湖秋月”在几分钟便烧毁,强化爱国热情,也产生痛恨之情,最终懂得历史无法复制,需要自身努力去创造辉煌。
        二、巧用辩论环节,强化思辨能力
        小学生能够独自运用新旧知识并顺利做到问题的解决,而这一过程需要思辨能力作为有力支撑,故教师巧用辩证环节,将其推送至课堂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皆为其服务,使之饱含热情参与课堂活动,释放出其个性特点,在对自身观点进行分享时,从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同时多条思路碰撞而萌生创新意识,借助思辨力去完成剖析,强化思辨能力。例如,在解读《西自相矛盾》时,需要学生对文中事件的发生原因及整个过程做到掌握,对人物思维进行分解,探究在矛盾本质,也能够用自身语言进行故事复述。教师由以往学习过的《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寓言让学生在回顾中好奇今天课堂中需要接触的内容,将其好奇巧妙转换为求知欲望。教师随之借助多媒体等设备以故事视频方式满足学生真实需求,对“矛”、“盾”进行讲解,再让其去从书本中寻找二者为何是“自相矛盾”。教师巧用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凭借自身观点去进行辩论,使之思维得到打开,对人物语言做到辨析,明白当中道理,强化其思辨能力。


        三、借助情感交流,培养思辨意识
        古诗词的年代感和表达方式让小学生感到枯燥和吃力,往往会被动接受并无探究热情。教师对古诗词所蕴含情感做到深究,借助情感交流来培养当代小学生在新时期下所应具有的思辨能力。例如,在解读《山居秋暝》时,教师没有直接通过多媒体等设备展现出诗中画面,而是让学生对字句进行分解与剖析,掌握押韵、对仗等,对诗人所想表达的内容进行想象,鉴赏当中蕴含意境美,体味动静结合画面,感受宁静并探究主旨,品读王维心志与情操。教师再推荐王维同主题的诗歌鼓励学生品味,对诗人风格做到准确掌握,这一过程中巧妙地将思维与后续辨析做到极大程度结合,让学生的思辨意识增强,鉴赏能力得到锻炼。
        四、引导学生质疑,释放个性特点
        新课改的推行下,教师凭借先进理念,站在小学生高度,基于思辨能力的发掘来设计授课方案,通过开放式引导使之饱含热情的参与课堂活动,表达出心中所想,在质疑中释放出自身思维特点,借助所学内容去探究并获得所需答案,产生一些成就感,运用其思辨技巧去应对更多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多种问题,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例如,在解读《草船借箭》时,需要对文本进行研读来掌握诸葛亮和周瑜等所出现人物具有的特点,对古代作品燃起探究热情。首先,教师基于思辨能力,以激趣方式导入,播放出《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让学生对当时背景有所了解,再引入草船借箭的历史故事,使之思绪融入历史长河,开始对当时中国整体状态进行思考,回顾“三国鼎立”之情形。其次,教师邀请学生去对故事进行叙述,使之明白周瑜为何去陷害诸葛亮,却又反被设计的原由及结果。再次,对“雾这样大”这句中最后的省略号做出联想,鼓励学生将当中未说完的话进行补充,使之动用其历史、语文等多方知识去进行思考,在交流中去完成语言锤炼并使补充后内容富有回味性,培养出其思辨能力。
        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堂中,以往的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小学生真实需求,略显落后,故教师带着长远眼光来重视思辨能力的挖掘,将其与日常授课做到极大程度结合,通过多重问题的巧设,在辩论环节中进行有方向的点拨,使学生独自完成多角度思考,借助语文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辨析,寻找到所需答案,综合能力得到切实有效锻炼。实践中,教师对新模式下授课成效进行及时反思,对自身缺陷做到有效补足,融入趣味内容,借助多种不同的信息技术将书本内容转换为新颖形式传递至学生脑中,使之敢于质疑并自行去完成辨析与总结,思辨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升,跟上时代进步潮流。
        参考文献:
        [1]郭珍安.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68.
        [2]孙海燕.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264.
        [3]高淑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文思辨能力[J].新课程,2020(21):188.
        [4]陈红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文思辨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