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文本独特的“1” 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金湖
[导读] 2019年秋季,统编版教材全面投入使用,新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
        金湖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城关中心小学
                
        
        2019年秋季,统编版教材全面投入使用,新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简明扼要地告诉我们学生要掌握哪些语文要素。但在教学时,一些教师采取重复平推的方式,对每篇课文的语文单元要素的指导比较笼统。具体来讲,一是没有区分课型。很多老师在教学时,没有单元意识,导致精读、略读课文没有区分。二是未考虑课文的文体特点。一些策略单元中,文章文体各不相同,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区分。三是课文的文本特色没解读。新教材不乏名著名篇,每一篇有每一篇的特色,教师对教材的发掘不够,缺少立体化解读。
        那么如何让单元语文要素在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落实到位,美丽绽放呢?
        首先,我们要在单元要素的统领下,寻找单元中的每篇文章在本单元中所处的位置、作用,以及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独特性。
        一、突出课型特点,循序渐进
        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作用。温儒敏教授在“统编教材四到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提出要“重视课型的区分”。 他说:从三年级开始,课文就分为精读、略读,加上“课外阅读”,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课型不同,所承担的责任自然也就不同。精读课重扶,课堂中应该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其承载的功能是举例子,给方法,通过举一反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略读课则侧重放,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实践中,主要是泛读,自主性阅读。阅读方法的不同,也就意味着课堂着重点的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应该将两者区分开来,而不是并做一体,每篇都当精读,统一教学。以六上二单元为例,如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本单元前面有三篇精读课文,分别是《七律 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本单元安排了一篇略读课文:《灯》。《灯》一课还附带了两篇“阅读链接”,其承载的功能各不相同,首篇精读课文——教为主,举例子,给方法;次篇精读课文——巩固为主;第三篇精读课文——半扶半放;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放,自读。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少分析,多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运用到这篇文章的教学中。
        (一)教读课文,精耕细作教方法
        精读课文主要是老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举例子、给方法、激发读书的兴味。因此,精读课文的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将重要的教学环节不断展开。在分步展开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规律,教师及时小结,最后习得规律。
        1.任务驱动,激发兴趣
        任务驱动式阅读可以让学生迅速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是提高学生思维力,改变传统讲读式课堂的好方法。针对统编版教材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比如,在教学五上第二单元精读课文《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时,围绕单元要素:“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教师在课前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计时比赛:谁既读得快,又能知道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在任务的引领下,学生乐学、乐思。
        2.分步教学,指导方法
        教学重点的突破,需要将其分解成一个个的小板块,在板块中落实。比如教学四年级阅读策略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牛和鹅》,教会学生做批注,应该分步骤进行:先展示平时所做的简单批注,再看本课的示范批注有什么特点,这些批注分别指向哪些角度,试着学习这种方法做做批注。其中,分步教学时要重视教师示范的力量。其实统编教材在《课堂作业本》中,就有很多示范的内容,从仿开始,使单元要素可感可知。
3.及时总结,落实方法
        最后,既然是教方法,一定要将方法进行总结,总结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学生小结,教师小结,板书小结等。在隐性中学习方法,最后将方法显性地呈现,加深印象。使得精读课文中的方法真正让学生习得。
        (二)略读课文,教略学丰练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课主要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统编教材中的略读课文,都有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一般都涉及本课的主问题,学生只需要将前面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就可以了。
        比如采用“三读一分享”式教学结构:初读,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解决读通的问题;再读,知道讲了什么事,解决读懂的问题;三读,通过对阅读提示中的重点问题的提炼,学生充分自读自悟,重在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技能,享受阅读乐趣,教师则相机点拨,精当指导,解决读透的问题;最后全班交流,分享阅读所得,教师总结延伸,鼓励课外阅读,解决提升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体现“半扶半放,教略学丰”的略读教学特点。略读课文教学过程,教师要管得住嘴,少说话,多观察,偶尔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悄悄递上学习的“指南针”,在其“不通”之处“点”之,“偏颇”之处“拨”之。学生要潜得下心,少合作,多静读,养成做读书笔记、促进内化吸收的习惯。
        (三)交流平台,自学比读迁方法
        园地的交流平台处在单元课文的后面,围绕单元语文要素,选取单元课文中的例子,有着归类总结的效果。在教学中,适合用比较的教学方法,结合例子,从中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归纳。在比较中,加深对语文单元要素的认识。
        这也就是说,在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要基于单元进行整体架构,分析单元内不同文章的内在逻辑性,依据不同的课型特点,循序渐进。
        二、突出文体特点,落实策略
        特级教师薛法根指出:“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潜在的教学价值,准确辨识其文体类别,依循文体特征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选文的教学功能,丰富并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经验。”新教材编写内容比较丰富,除了专设的童话单元、民间故事单元等,每个单元尽量考虑到文体的不同,多元立体组合。一个单元中,既有按照文体来组合单元的,也有一些单元,几篇课文的文体各不相同。
        以五上二单元为例,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旨在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改进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本单元有四篇课文,《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冀中的地道战》,其中《搭石》属于回忆性散文,而《将相和》是历史故事,《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属于说明文,《冀中的地道战》属于记叙文,文体都不相同。教材的编写是基于新时代学生所接触的阅读材料的种类不断丰富,旨在告诉学生,无论阅读何种类型的文章,都要运用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因此,虽然语文单元要素是一致的,但不同文体,其阅读方法还是有不同的。《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这篇文章具有说明文的典型特征:每段多有概括的句子,段落结构相似,那么在提高阅读速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说明文段落的特点,抓住关键语句迅速把握课文内容,而不能任你何种文体,都用一种教学方法。
        以该单元为例,单元语文要素为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教师教学用书》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句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好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依据文体细化策略。《搭石》是一篇散文,散文重“神”,在快速阅读中要抓住文章含义深刻,体现中心的关键句,就能提高散文阅读的速度。《将相和》是史书列传,题目往往就是故事的梗概,比如,“破釜沉舟”、“赵奢秉公执法”等,教学列传抓“题眼”,就能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帮助提高阅读速度。《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一般一段讲述事物的一个特点,而每段常常有中心句、过渡句。说明文把握概括句,是提高阅读方法的好技巧。
        具有文体意识,把握不同文体各自不同的特点,细化策略,教出不同,由一篇课文延伸到一类课文阅读策略的掌握。
        三、突出作品特色,延伸阅读
        新教材中入选了很多名家作品,这些作品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是文化的瑰宝,我们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除了要看到显性的单元语文要素,同时要通过课后题、提示语、作业本等导学提示中,捕捉到这一篇文章的独一性,开掘文本独有的教学价值。
        (一)备课时细心解读,发现“1”
        教师的慧眼决定了课堂的高度,因此教师首先要会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时要发现文本独特性。在导学提示中,常常或显性或隐性地藏着这篇文章的独特魅力,教师只要用心去钻研定能发现。
        1.每课显性的导学提示,提示了“一”的独特性
        课后题等显性的导学提示,是我们找准文本特色的重要途径,以六上四单元为例,如图:

        本单元安排的三篇小说,都非常经典。《桥》可以说是微型小说的代表,除了情节和环境,课后题显性的提示要关注短句。这篇小小说中的短句极好地渲染了当时的紧张气氛,是这篇文章独一无二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给学生一种新鲜感。那么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自然不能忽略这个特点。而《穷人》课后第二题、小练笔均提到心理活动描写。导学提示多次提到心理活动,正是因为列夫托尔斯泰极其擅长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文章的最大特色。本单元的最后一篇小说——美国作家奥莱尔的微型小说《在柏林》堪称名篇中的精品。阅读提示中提到: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其相对应的正是小说中“欧亨利式结尾”。这样的作品,我们不能只顾单元语文要素,机械地教学,而要把握住文章的特色,用心地去设计。
        2.每课隐性的导学提示,暗含了“一”的独特性
        除了显性的导学提示,文本中一些隐性的导学提示,也暗含着文章的特色。比如交流平台、插图、泡泡提示等。交流平台中常常将几篇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也就常常隐含着这一课的独特性。比如六上四单元中,交流平台就提到了三篇不同的小说如何通过各自的特色塑造人物形象的。这也成了我们教学的重要依据。再比如,《爬山虎的脚》一课,看到插图,我们就要思考:为什么特写爬山虎的脚。再与课后题一呼应。就是要告诉我们落实单元要素:细致的观察。这也是叶圣陶先生写作的秘诀。
        此外,泡泡提示、批注等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具体的教学内容,但是就已经在提示信息。教材惜墨如金,除了文本之外的其他信息均需好好关注。
        (二)教学时找对方法,落实“1”
        1.课堂教学,聚焦“1”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我们应该将文本的独特性落实到位,让这个特色成为课堂最亮的星。比如,《穷人》一课的心理描写,自始至终抓住心理描写,通过揣摩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桑娜与丈夫对话背后的心理活动,桑娜一动不动时、丈夫沉默时想象其背后的心理活动,来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整节课将心理活动贯穿始终,一课一得。
        2.课外拓展,丰满“1”
        文本的特色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自然还是不够的,抓住这一处的写作特色,加以拓展延伸,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要素落到实处,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名家语言大PK”“同作家,不同作品比读”等活动进行课外拓展,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3.快乐书吧,延续“1”
        整个单元中,有那么多不同写法,我们要将其综合,最后回到完整的单元主题中,在单元视角下,再次将其统整,这种统整是对这一主题的再度回顾和丰满。在“快乐读书吧”中,将其延续,不因课的结束而终止。比如六上的“快乐读书吧”是阅读小说《童年》,我们就可以设计“我来寻宝藏”的活动,将本单元学到的语文要素在此得以延续,让每一个“1”都得到绽放。
        总而言之,我们既要重视单元要素,更要擦亮眼睛,细读文本,建立横向纵向的联系,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将单元要素丰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1月版
        [2]吴忠豪.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月版
        [3]课程教材研究所 教师教学用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