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敬铁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中垾镇初级中学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 238074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有人说,好的朗读能走进人的心田,触动人的心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朗读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朗读,无疑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石。琅琅的书声也是语文课堂的一大标志。一堂优秀的语文课,离不开循序渐进的朗读。充满魅力的朗读能带给我们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一抹抹美丽迷人的风景,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故事,它就如同是一坛坛美酒,读之越深,越觉其味之甘醇。
然而如今的语文课堂,尽管我们也能听到或响亮或整齐的读书声,但是不少课堂上的朗读隔靴搔痒,只重数量,忽视质量。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课文感知肤浅,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难以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在语言上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提高朗读的有效性,让学生通过朗读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深入了解文本所表达的深刻内涵,获得情感的熏陶。现就当前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朗读教学实效的策略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有这样一个现象,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朗读看起来很多,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朗读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固定形式,而非有深度的、有效的朗读。回头审视目前这种朗读教学的局面,几个问题确实令人深思: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讲”多“读”少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少了示范、指导
虽然有集体齐读,有个别朗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学生参与度低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素养培养中最基本的一方面——会读 。
4.朗读流于形式,效率不高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如何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情境,有效落实朗读教学目标,让朗读教学重新焕发出她应有的风采呢?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基础性朗读、理解性朗读、欣赏性诵读三个有梯度的朗读形式,来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
(一)基础性朗读――让学生准确流畅地读出课文
叶圣陶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基础朗读是学生走进文学殿堂第一步。
“正确、流利、有感情”,清楚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这种规定,对于起步阶段朗读教学是科学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语言建构的规律和语感形成的规律。朗读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策略一,正确规范标准读音,扫清朗读基本障碍。读音正确,扫清朗读基本障碍。音准字熟是学生朗读具备的基本能力。教学中,要求学生:(1)每个词每句话要读得准确明白,不丢音、漏字、添字、中断等。(2)读准多音多义和形近字的字音。(3)要读准音变字的音调。
策略二,把握基调准确范读,引发学生朗读兴趣。朗读基调。即指朗读某篇书面作品的态度感情及运用朗读技巧的整体特点。教学中,设计好整体的朗读技巧。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受到感染,并产生跟教师读得一样好的兴趣。
(二)理解性朗读――让学生尝试从朗读中感悟
在新课程教材中,具有现代气息的优美文章入选,对教师在课堂中的朗读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朗读成为听、说、读、写等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活力、有思想的朗读呢?
策略一,借助现代媒体,让朗读具体感官化。在教诗歌《沁园春?雪》时,在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或教师的示范朗读后,一般就是安排学生完成基础朗读。接下去是引导学生来赏析诗歌的内容,此环节中,就要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必要时,适当配以音乐和画面。最后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读出画面感。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会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策略二,不断推陈出新,让朗读方法多样化,扩大朗读训练面。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方能读的恰到好处。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就能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三)欣赏性诵读――让学生领略朗读的魅力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要教会他们举一反三,以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综合以上朗读教学的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研究我们会发现,教师对自己的朗读教学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一节课,每一次指导练习,想干什么,达到什么效果,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来,指导学生的时候才能够既方向正确又有具体针对性,让朗读不流于表面,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让他们通过朗读获得感悟,得到熏陶。我们只有让学生爱上朗读,理解朗读,陶醉于朗读的氛围,才能实现朗读教学的高效,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洪镇涛《以读为主--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及策略》
[2]蒋芳《大阅读,小细节》
[3]张颂《朗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姓名:金敬铁,1969、10,男,汉族。安徽省巢湖市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