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 不足与养成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 赵艳艳
[导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阶段,良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
        赵艳艳
        清水县轩辕小学   甘肃省天水市  741400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阶段,良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而低年级学生正是入学不久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有效的资本,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因此,在这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我在这里着重谈谈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低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但由于年龄特点,在数学学习上容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注意力方面:学生年龄较小,有意识的注意力差,持久性也不长,一节课40分钟,很难坚持到底,往往听了一半就思想开起了小差或东张西望,随意说话,或小动作不停。
二、听讲方面:不能认真倾听是许多低年级学生的通病。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较强,往往一句话还没有来得及听完整,一知半解时便抢着回答,听不进老师的建议和其他同学的发言。
三、看和写的方面:学生粗心马虎,经常把题看不完整、把数左右看颠倒或上下看错行、把运算符号看错,或把图看不全面。写的时候精力不够集中,算对的却抄错,书写不认真,书面不整洁,写完不检查。
四、想的方面: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还不全面,没有系统性,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遇到需要逻辑思维或考察空间想象能力的问题,思维跟不上,脑子里转不过来弯,便会不知所措,应付塞责。
五、语言方面:由于生活经验和积累的词汇少,语言单调、直白,即使明白了算理,口头表达时也常常说不清、道不明。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不足,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一、注意力方面:针对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教师应从课堂教学设计着手,多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将数学活动与游戏、童话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再加上老师适时的表扬、鼓励与肯定,调动起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渴望成功的想法。  
        二、听讲方面:认真倾听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那些最会倾听的人,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还要从几个方面来抓。
1.让学生“心静”:刚上课的一两分钟内,学生的心还处于课间玩耍的兴奋状态,要让学生在这一时间内调整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上课,才能做到聚精会神。
        2.让学生“耳聪”:要做到“耳聪”,必须听得进,记得住。因此,每节课的重点内容可以让学生复述老师的讲话或学生的发言,还可以经常做一些听算练习,培养学生的听觉注意力。
3.让学生“会神”:要想    “会神”,就得听懂,学生光是听,不动脑筋思考,等于没听,课堂上应注意引导学生听完别人的发言后说说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别人的发言好在哪儿,错在哪儿,或者哪儿需要补充。
4.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营造活泼、宽松的倾听氛围:课堂上可以采取一些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形式,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总之,“听”的 习惯培养要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一堂课中。学会了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也学会了与人合作。
        三、看和写的方面:“写”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在读题和做练习中看错数字、写错数字的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比较普遍。针对我们的学生,读题时要求学生用手指着字读,看清读懂题目的要求后再做题。书写要经常提醒正确的姿势,要求书写工整、认真,先动脑再动笔,尽量不依靠橡皮。学生的书写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低年级的写字很重要。黑板的板书是楷模,教师写得怎么样,学生就写什么样。教师要一笔一画地教,正确无误。一个数学、一个符号都不能马虎。学生在做完作业之后要仔细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错误,教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策略,依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四、想的方面: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新课标中提出了把动手实践放在重要的学习地位:除了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要想让学生想得合理,真正理解题的意思,并能完整地用语言表达出来,离不开多方面的综合习惯的支持,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这几个方面的习惯:
        1.仔细观察的习惯。通过课堂上仔细观察情境图或操作的过程,发展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习惯。从一 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学具盒中的小棒、圆片等成了学生们必不要可少的学习工具,动手操作这些学具来认识数、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及数的加减法,通过直观操作,帮学生加强印象,从直观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3.敢于提问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耻下问,随时表扬那些敢于、善于提问题的同学。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耐心解答。课堂上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4.多角度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不要局限或拘泥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而是从多个角度去探讨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思维。
        5.善于联想、猜想和假设的习惯。遇到问题,无从下手时,可以大胆去猜想、假设答案,然后再往前推理。
        五、语言方面:这里的“语言”,应包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有这样的具体要求:“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说”、“想”、“听”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如今我们使用的新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的呈现概念、定义、 法则、结论等形式,使得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依赖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活动理解、巩固和深化的。比如我们二年级正学到多位数相加减,由于在上学期学习的《100 以内的加减法》中,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等都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说”来理解,并不断地巩固和深化,再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地运用,自己总结(说)出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正因为有了上学期“说”功训练的基础,目前学习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法则通过引导,学生已能完整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了,尤其是“哪 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说得十分准确。这也为今后乘法计算中的“哪一位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平时教学当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错了,也是思考的结果,远比不动脑筋不开口强。尤其是当学生说错时,它可能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要首先肯定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态度,然后再让学生讨论生成的新问题。教师的宽容与鼓励会带给学生说的勇气。
        总之,就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的:“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当然,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一起协作,将好习惯贯穿于整个教学学习过程始终。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引导过程中注重自身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使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能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提高学习能力,使我们的学生不但“学会”,更要“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简介
        姓 名: 赵艳艳
        出生年月: 1987.02.02
        性 别: 女
        籍 贯: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
        民 族: 汉
        学 历: 大学本科
        职 称: 中小学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
        单 位:清水县轩辕小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