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湖北省恩施市小渡船中学
摘要: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以实验为基础,对学生的操作性和实验性要求较高,所以通常会要求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初中物理课堂的学习。针对当前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现状,对改善合作学习模式的对策进行探讨,希望借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其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以此来促进初中物理教学课堂的发展。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物理;课堂发展
引言: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减轻来自教师一方的压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意识,提高团结合作能力,促进学生顺利发展的同时,有利于营造课堂氛围,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展开。在初中物理学习阶段,小组合作模式是提高其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教学方式。但是,即便是采用的方式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具体实施起来,也需要一定的优化措施,盲目的进行合作学习,不仅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而且还可能导致相反效果。
一、提前划定合作学习范围
以小组方式进行合作,是合作学习模式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尤其是在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不仅有理论的教学成分在,同时还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实验,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小组合作模式。教师首先要提前对合作小组进行划分,以4人小组为佳,在保证人数的同时,也保证了组内学生展示自我参与活动的机会。当然,这种分组方法只是根据普通情况而言,假如遇到特殊实验,需要根据实验需求及时进行人数调查,增加或减少人数,小组人数并不是既定不变的。
另外划分小组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划分,平衡学生情况,以优带劣,组内情况以均衡为佳,小组内既有成绩较好的同学,也有成绩一般的同学,双方相互补足优势,共同实现合作学习。从学习一途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在性格甚至品质上,合作活动有利于学生融入集体,拥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不过,在这种模式下,成绩较好的同学往往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任务,所以需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配。
比如在学习欧姆定律,开展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按照分组顺序将学生带入实验室,提前交代清楚实验室实验准则和安全注意事项,为学生演示实验步骤。以问题导学的方式进入教学环节,教师根据实验内容提前布置好课堂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分组进行实验。在本次实验中,教师可以布置以下相关问题。
“为什么在实验中要求用到的两根蜡烛完全相同?”“为什么选择刻度尺而非其他?”“为什么选用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镜?”结合实验,划分小组,带着问题去实践,去思索,去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哪怕是错的,也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因为这是其通过自己的“劳动”“思索”得出来的结果。
二、科学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内容
教师要及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反馈以及评价,帮助学生收尾不同段落的学习任务,教师承担的责任角色对教师的要求既是如此。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评价反馈工作需要以正向为主,且要注意评价反馈的全面性。以初中物理课堂的实验环节为例,实验结果并不是评价反馈的唯一标准,学习态度、学习过程、思考能力等,都是教师评价反馈的标准。以正向鼓励为主的意思就是,假如学生的实验环节存在问题,那么可以从其他方面对学生加以肯定,比如“你的学习态度很端正,下次再认真一些,实验结果就是对的了。”
教师之于学生,不应该是对立的角色,教师是严师,也是益友,在反思自身教学方式问题的同时,也要反思下自身的教学态度,是否对学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是否承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通过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其对此模式的信心,对学习物理的信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对促进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物理课堂表现效果有着重大意义。
比如在学习浮力的相关知识时,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造船”实验,观察按入水中的空饮料罐,体会饮料罐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和水面高度的变化,帮助其正确建立对浮力的认知。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部分学生可以及早领会到浮力的意义,也存在部分学生领会浮力的意义较晚,如此教师可以从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比如夸奖学生的学习态度等,以正面评价为主,帮助其建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当然也存在学生学习结果正确,学习态度却不端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教师也要及时指出,规劝学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增强其课堂表现。
总结:
想要学好物理,实验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验中,小组合作学习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引导其互相帮助,增强其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当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小组如何划分,如何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真的是用来学习,而非说闲话等其他动作……这些都是需要教师结合理论实践进行细究的。
参考文献:
[1]王桂珍.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8,47(10):15.
[2]韦廷来.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教育观察,2017,6(22):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