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具的使用在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庄文国
[导读] 进入新时代,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新课改的深入实施
        庄文国
        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363005   
        摘要:进入新时代,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软件应用日趋强大和学校在硬件投入的提升,以及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增强,学校大量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而忽略了教具的使用。要想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具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是其它所有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不能以各种PPT、SWF来代替教学,教具依然具有很重要的使用价值和地位。
        关键字:教具、课堂教学、数学  
正文:
        自从2000年以来,随着Windows XP电脑系统推广普及,同时各级政府在学校的多媒体投入也日趋加大,每年毕业的师范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也较强;于是电脑的应用开始广泛起来,教室里的课堂教学就大量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因此,近几年来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具使用就渐渐地淡出了老师的视线。而我认为,电脑的使用虽然有优势,但是教具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是其它所有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不能以各种PPT、SWF来代替教学,教具依然具有很重要的使用价值和地位。
        《词典》的解释是:“教具是用来讲解说明某事物的模型、实物、图表和幻灯等的总称”。既是实物,那么它就具有极强的直观性。而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这时实物教具的使用恰好能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学生在操作中,在观看演示中去感知事物,形成对事物认识的表象,最后对知识点的掌握形成比较完整的概念。
        1、各年级的课内知识教学中不能离开教具的使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变得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利用教具的直观性可以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教师通过演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具体事物进行形象感知。逐步可以使抽象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慢慢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课例1、在三年级数学,学习《三角形稳定性》一课中。首先,学生对“稳定性”三个字理解不了,不大懂得什么叫“稳定”。我事先在教室角落里放了一把旧椅子,这时正好派上用场。我让几个同学上来在椅子上试着坐一坐,休验一下摇摇晃晃的感觉,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不稳定”的样子。然后,我问学生:“在这样的旧椅子上坐,让人没有安全感。如果你是木工师傅,你在怎么修理它呢?”学生一下子就相当活跃,“我要把它丢掉,再买把新的。”“我要找几枚钉子,来钉好它”“我叫我爷爷来修理。”方法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师:“我们是要自已来维修它,我再给你几根小木棍和钉子,你要怎么样做呢?让这把旧椅子重新为我们服务!”经过一番的对话,我又抛出刚才要解决的重点。最后,我给出几幅维修的图,让学生来挑选维修的方法。在学生动手前,经过比对,他们后来决定用方法3来维修这把椅子。因为他们这时已经知道这样子才是最牢固的,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样子,这一课的教学要点就在讨论、动手中学生就掌握了知识点。
        在另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我更觉得教具的使用效果更为突出。
        课例2、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我们有很多的老师只是在PPT课件中让学生观看量水的过程,这样子学生停留在视觉平面的认识上,不利于记忆与今后的应用。出现最大的错误就是在计算时会常常忘记乘以,或者求高时会没有乘以3,这样子失分就很不应该。而我在每一年教学这一内容时,我就运用教具(等底等高的两个圆柱与圆锥,并且我用的水是加了颜色了的)。具体操作过程是这样子的:①我先比对这两个容器,让学生清楚它们是等底等高的。

②然后我先用圆锥量出一杯有色的水,慢慢的将水倒入圆柱容器。不着急量出第二杯,这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中水的多少。这样子学生很容易得出,刚才一整杯圆锥的水只是占圆柱容器的一部分。③接着再分次量出两杯水缓缓的倒入圆柱。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体积是圆柱的。④得出结论后,我并没有急着收起教具。这时我又让半个班以上的学生上台自已动手操作一遍。这一波的操作是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牢牢记忆。这样的教学,在2019届的学生中,后来的计算中无一人出错,效果极佳!
        这样的教具使用的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2、提优辅导,课外练习题的讲解也同样不应离开教具的使用。
        课例3、有一次有个学生拿着题目来问我。原题如下:在两条平行线之间放着如左下图所示的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的纸片。三角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现把三角形以每秒2厘米的速度向右平移,直至三角形移出长方形。根据三角形盖住长方形的面积变化情况,画出了如右下所示的统计图。求长方形的面积。
        看到这样的题目,我心里一惊,这种会动的题目超出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承受范围,又要从折线图中获取相应有用的数据来分析。冷静下来,我不能让此等爱钻的孩子冷场,于是对他说:“你下午再来我办公室,我慢慢给你展示。”接下来,我动手制作了几个不同色的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到了下午,我按如下所示给这个孩子慢慢的演示,主要是让他理解,三角形是怎么移动的,移动时它盖住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在折线图中是怎么表示出来的。
        小孩子在我按三个图所示逐步的演示下,他就看懂了折线图给我们提供的数据了,说出了:“第2秒到第5秒,它完成了AB线的完全移入,因此3×2=6厘米就是三角形的底”“这时马上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高为8厘米,而高正好是长方形的宽。”“我又知道了从第2秒到第7秒,是AB线从开始移进去到开始移出来,因此这段的长度为(7-2)×2=10厘米,即是长方形的长。于是长方形的面积为80平方厘米。”
    通过这题,我深深的领悟了,教具的使用,教具的演示是所有语言的讲解无法替代的方法。学生在观察中,他能很快理解刚才不能理解的点了,理解了题目后基本上能口算出答案了。
        3、加强各年龄段教师的教学研讨,互通有无,进行教学合作,规范教具操作,让教具在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教师对教具的误用,主要体现在对多媒体这一新技术的使用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逐渐普及,一些年轻教师着眼其方便快捷和对课件制作的熟练,因此课件、动画存在滥用现象。而年纪稍大一点的老师不擅长计算机的应用,或干脆不用,这也极大的限制了教学效果最大化。加强新老教师的交流研讨,互相学习,进行教学合作是解决教师应用教具中遇到障碍的有效途径,发挥成员的作用,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充足的精力进行教学。在使用多媒体时坚持适量原则,考虑怎么样让多媒体课件与实物教具有机的结合,让实物的直观性与计算机的便捷性有效联姻,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以提高学习效率。
        伴着新时代的脚步,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应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建立能让学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新教学方式。所以,教具凭借它的直观性特点,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了素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器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