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钱伟云
[导读]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成为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
        钱伟云
        江苏江阴市顾山实验小学  江苏省江阴市  214413
        【摘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成为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灵活多变的互动方式更加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学科型游戏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堂,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以及理解。这种数学游戏的目的,是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教师只有明晰了教学方向,才能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学科型游戏。本文试从学科型教学游戏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学重难点,探索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何恰当地介入学科型游戏,并进行最优化设计、运用,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科型游戏    应用
        学科型游戏,通俗点说,就是将学科和游戏相结合,设计有学科特点的益智游戏介入课堂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应用,学科型游戏介入课堂是为了解决课程教学中的某一种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征,进行有目的地应用,帮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
一、游戏引入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新课导入是否成功,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成效。一个新颖而巧妙的游戏导入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学习,使学生学习更专注、更主动、更高效,效果自然更好。学生能够进行快乐而主动地学习,这正是有效导入、优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如在学习《倒数》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始,可以设计这样的学科小游戏,按规律填空,例:吞——吴,  上——( ),土——(   )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文字有什么规律,学生说出规律,能否按照这个规律说出下列数字的另一端怎么变化?怎么想的?
5/7——(7/5)     3/4——(4/3)   1/3——(3/1)    
         2、同学们能否按照上面的规律再说出几组相似的数。
        这样的游戏设计简单明了,从文字颠倒到分子分母颠倒,学生兴趣大增,既培养了人文素养,又为新课的学习作了铺垫。
         再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说一个数,教师马上判断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游戏导入。教师示范以后,同桌之间也展开。学生报的数字随意性大,数字越大,同桌判断更吃力,需要的时间更多,有些需要进行繁复的计算,由于计算的失误,学生的错误越来越多。此时教师相机介入,告诉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掌握快速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简便算法。学生兴趣大增,注意力自然集中于新知学习上,接下来教师顺利地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当然,这种游戏导入要精心设计,控制好时间,不能太拖沓,不能耽误新课教学。
         二、游戏引入新知,巩固知识运用
        数学学习过程中介入游戏,应该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拉近数学学习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降低学习知识的难度。最终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巩固。
        如在教学五上《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准备12支铅笔,老师让学生取出这些笔的1/ 2,1 /3,1/4,1/6,1/12,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争着参与,表现非常积极。在学生取出相应的铅笔以后,老师还要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取出这么多支,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这种轻松愉悦的游戏,学生既玩了游戏,又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深化理解了单位1。
         再如在学习了用数对表示方位后,可以在班级里开展这样的游戏,设同学们所坐的位置,东西方向为列,左右方向为行,老师说数对,对应数对的学生站起来,看谁反应快,这样的游戏可以师生进行,也可以生生进行。在这样的课堂中,知识从书本转为了生活应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通过游戏来进行,新颖而有趣味。学生兴趣盎然,既理解深化了新知,又感受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所以对于巩固知识,老师还是要根据知识本身特点,除了必要的书面作业以外,还应该多多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小游戏,活跃学生身心。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体现“玩中学”的数学思想。
         三、游戏引入新知,培养合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各种思维方法外,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介入新知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效果更好。因为在很多游戏中,学生们必须分成小组进行游戏活动,小组成员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任务。通过游戏会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在生活实际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才能够取得胜利。
        如我在教学《统计》一课时,首先,放一段视频,一个繁忙的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川流不息,有小轿车、有货车、也有大客车等。
        师:“路口有什么车在通行?”
        生答有小轿车、大客车、货车等。
        师:“在一分钟内,你能准确地告诉大家每种车各有多少辆吗?”
        我开始计时,同学们开始数,计时结束,学生们开始汇报。学生们七嘴八舌,答案五花八门,有学生要求播放速度慢点,我把速度放慢了,学生开始数,还是手忙脚乱,又一次失败了。
        这时我让学生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数正确,学生们热烈讨论,争相汇报。一致认为,小组里分工、合作较好,即一人报车型,另三人每人记录一种车型的数量,这样更方便。
我宣布,游戏比赛正式开始,看哪一组统计的数量既快又准确,获胜的小组将获得表扬!
        在上述游戏过程中,合作不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而是学生们在屡次数车辆失败后得出的方法,激发了合作意识,学生们会加倍珍惜合作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这样的合作体验无疑是深刻的、难忘的。在此游戏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无疑是得到了培养。
四、游戏引入新知,锻炼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知识中,涵盖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板块。在游戏引入新知过程中,学生除了理解与体验新知知识点外,更应该拓宽知识视野,锻炼思维能力,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爱上数学。
        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先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长方体,丰富表象积累。然后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你们也能照样子把它给做出来吗?请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橡皮泥,长短不一的若干根塑料小棒动手制作,看谁制作的长方体结实又漂亮。学生兴高采烈地动手制作,然后展示、交流,评出获胜者。最后请学生思考,刚才用了几根小棒?这些小棒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另外用橡皮泥捏了几个点?把做游戏的热情指向理性的思维,学生会积极思考问题的实质。在学生汇报交流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游戏:冬天马上就要到了,你能像老师这样,给框架穿上衣服吗?(出示一个用纸做侧面,包好了的长方体。)想想看,应该用剪刀剪出怎样的纸片?看谁做的漂亮。学生操作、汇报、交流,教师继续引导:刚才剪出的纸片有什么特点呢?在不知不觉中,游戏完成了,学生手脑并用,长方体的特征也了然于胸了。
         再如在学习“可能性”一课时,出示了这么一题:敏敏和华华玩抛硬币的游戏,敏敏抛了10次,6次正面4次反面,第11次抛硬币出现的是正面还是反面?大多数学生选择正面,6大于4,出现正面的次数当然比反面多。老师没有急于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进行小组游戏,一人抛,一人记录,看到底是正面多还是反面多!游戏结束,全班交流,答案五花八门,有5正5反,有4正6反,有7正3反,有2正8反。学生们茫然,老师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到底哪个面出现的可能性多好像没有确切答案,而硬币只有正反面,你们觉得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怎样?有学生悟到了,应该是一样的,都是1/2!老师继续引导,但为什么10次中正反面出现的机会不都是1/2?其实是因为偶然性的关系!如每次抛的高度不等、桌面的弹性、风力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游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丰富了数学知识。
        总之,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征,设计符合学科要求的数学游戏是非常可行的、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我们应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游戏活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拓宽知识面。同时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同步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等。事实证明,这种灵动的课堂小插曲已经受到学生们极大的欢迎,数学课堂也因此更加多姿多彩。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将会拥有更优秀的学习品格,数学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