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
广西南宁市第五中学 530000
摘要: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采用“师徒结对”的教学方法,能够全面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来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责任意识。“师徒结对”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补充,是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整体教学效果的有效教学方式。
关键词:师徒结对;中学数学;学习方式;互助
前言:
面对数学这门抽象性和思维性较强的学科来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要注重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探究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对此,师徒结对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正确看待数学学习,拉进学生与老师和数学学习的距离,让学生放下畏难感,更好的去感受数学课堂的乐趣。
一、师徒结对、各明其责
首先,数学教师要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每组可以设置为9个人,并分为A、B、C这三个阶段。其中,A阶段的学生数学成绩较好,B阶段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好,C阶段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每一小组内要有3个A阶段的学生、4个B阶段的学生、2个C阶段的学生。在小组内部,A阶段学生作为师傅、B阶段学生作为辅导员、C阶段的学生作为徒弟。
其次,为了引起同学们的重视,在师徒结对开始之前要举行结对仪式,给师傅颁发师傅资格证,并且明确师傅与徒弟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师傅和辅导员的使命感,让徒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上进心理。[1]
二、师徒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预习与课上讨论
老师要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前预习,为课堂的交流讨论做好准备。在课前预习这个环节中,最是能考验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重要学习环节。但是由于C阶段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在自学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理解知识、学习主动性较差的问题,这就需要小组内的师傅和辅导员出力,主动为C阶段的同学答疑解惑,如果遇到自己也不会的问题,师父和辅导员要及时记录下来。
(二)课堂交流与徒弟展示
在课堂交流这一环节中,先让师傅与B阶段学生进行讨论,互相解答问题。将这个空余时间留出来让徒弟独立思考自己遇到的困难,等师傅讨论完毕之后再去给徒弟答疑解惑,这时B阶段学生也可以协助帮扶。通过充分的课堂交流,最终让徒弟去展示自己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对最终没有弄清楚的问题也要做好总结寻求老师的解答。
(三)课堂检测与师傅评价
开展课堂检测时,要按照A、B、C三个阶段有针对性的设计作业,其中徒弟必做的是A阶段的检测内容,其他阶段题目选做。在徒弟完成检测之后,师父负责批改。然后进入师傅评价环节,师傅要根据徒弟的课堂表现和检测的完成情况进行合理评价。
(四)徒弟反思,归纳总结
在课堂结束之后,徒弟还要做好归纳总结和反思。要将本节课的重难点总结出来,然后反思在课程结束之后还遇到哪些困惑没有明白。
这时要求徒弟准备一个“徒弟疑问本”,将课上课下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登记和整理,并利用课余时间再次进行小组讨论。
三、师徒结对的课后学习方式
(一)作业分层,独立完成
作业的布置环节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查漏补缺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布置作业时也要做好分层,徒弟只需要完成作业中的必做题目即可。为了能够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许交流讨论,特别是徒弟在遇到问题时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对此老师要做好监督工作,学生们也要做好自我监督工作,在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记录到“疑问本”上,通过课堂交流讨论进行解决。[2]
(二)师徒帮扶,合作订正
这一环节是师傅帮助徒弟订正作业的环节,针对徒弟在作业上遇到的错题和困惑进行帮扶。在这一环节中,不仅可以帮助徒弟答疑解惑,还能让徒弟学会高效的思维方式与解决思路,更快的掌握知识内容与学习方法。
四、师徒结对的有效学习模式
(一)提高课堂质量
“师徒结对”这一学习方法,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在交流和合作中培养团结精神,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勇气,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积累知识、超越自我。在师徒结对的过程中,师徒之间不仅可以知识和资源的共享,还能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学习、看待知识。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沟通能力。
(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师徒结对”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是一种创新和改革,它不仅转变了学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积极探讨的学习氛围中,学会独立思考与积极参与,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况,学会自主寻找问题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
这一教学方式的应用,看上去学生们在互帮互助,实际上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把握住新课标要求、准确抓住教学意图。只有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章节的知识连贯起来,才能完成“师徒结对”的引导工作。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的每一次大胆尝试,都是建立在学生兴趣和特点的基础上,在备课的过程中不断深入研究该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同时还要注重课堂效率,将每一分钟都利用起来,让学生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也能够充满乐趣、充满自信。[3]
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教学理念下,教师要懂得将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师徒结对”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激发优秀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春燕.如何在数学课堂练习中实现互助学习[J].西部素质教育,2016,02(24):174-181.
[2]杨安芬.从“结对”到“结队”:区域“2+1”师徒结队研修模式的实践探索及思考[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6,10(05):39-42.
[3]戴圩章.“互助式”数学课堂视角下的师生双赢共进[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13):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