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条件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罗阳
[导读] 现阶段,创新能力培养是在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都有被提及和重视。
        罗阳
        重庆市涪陵城区实验小学校
        摘要:现阶段,创新能力培养是在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都有被提及和重视。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单一能力,它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多个维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学抓起。小学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平台,自然也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帮助孩子建立数与数之间的联系,获得良好的“数感”,给解决问题提供灵活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应用意识 实践探讨
引言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日益增加。小学数学作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日后高难度的理科学习提供理论基础。但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由于数学科目的枯燥而使学生对数学十分排斥,导致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不佳。数学是一门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中的科目,为此教育部门要求在小学数学中,加大对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生活发展数学学科;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数学的实践性,通过实践的趣味学习带动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育。
一、核心素养条件下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课堂教学后劲不足
        现阶段,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然而学校、家长、学生都有较大的升学压力,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则放在了应试教育的课程内容上,采用“满堂灌”的知识输出教学模式,忽视思维能力培养,“知其然,却未知其所以然”,扼杀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内容脱离生活
        在一些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将数学教材上的知识和内容转述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利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单纯的数学问题。而没有将这些数学知识同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情况进行联系。使数学教学同学生的生活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情况很难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较高的兴趣,同时也会对学到的数学知识印象不深。
        (三)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方式相对被动
        小学生都比较贪玩,自控能力不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不强,这是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状态,但他们对老师绝对信任、乐于服从老师的安排。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小学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基本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学习的状态中,教师教学方法不妥当、教学设计不合理,将影响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需要教师、家长的正确引导和合理督促,选择师生互动、生活情境等适宜方式,提高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四)课堂提问不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就所讲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想象力,有效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次数较少,每次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的时间也比较短,并且提问的内容也缺乏必要的吸引力,使学生无法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果。
三、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策略
        (一)将生活素材应用于教学,使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总结出一个现象,学生往往会对那些贴近生活、十分熟悉的知识比较容易接纳,而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频繁。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明白数学应用的重要性,可以很好地提高自主学习效果。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固性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作业,寻找生活中一些三角形应用的例子,有些学生会找到自行车的横梁、简易书架等,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收集的三角形失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形具有高度稳定性的特质。
        (二)创设情境,培养估算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并不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只要大致推测就可以了。过去,教师都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对估算的意识与估算的方法培养较少,但生活中估算的应用又十分广泛,因此,教师首先就要对估算的教学重视起来。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要激发学生对估算产生兴趣,让他们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才能“爱上”估算。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多少个字》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情境——请看图片,这里是海洋水族馆。海豚表演开始了,看台上坐满了人,你们能数出共有多少人吗?……孩子们看着看台上密密麻麻的人,有的同学开始数;有的同学皱着眉头小声说:“这么多,怎么数得清楚呢?”这时,我微笑着告诉孩子“像这样数不清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估一估’。”
        (三)提升问题意识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师要想更好的落实问题教学,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围绕教材中数学知识设计各种问题探究式的活动,之后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些问题探究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学会使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说在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时,孩子在学习这一数学知识普遍都会感受到较大的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可以设置探究性的活动,带领学生集体去观察梯形这一图形的特点,发现梯形这一图形中包含哪些自己熟悉的图形。通过细致的观察学生可以发现梯形是由三角形和矩形组合而成的,而这两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之前已经学过,学生就通过自己转化梯形就可以计算出梯形的面积。这时教师进行引导通过矩形加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梯形的面积,进而让学生得出梯形面积的具体计算公式,这种探究转化的教学方式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应用
        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机会结合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是在抽象、反复训练中得到的,而是需要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得到,通过对实际生活中数学现象的总结和归纳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数学意识和思维能力。为此,在日常数学之余教师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学生创设检验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将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转变为学生自主研究、思考、交流的活动,从而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数学“归一应用题”之前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部分学生被安排到生产车间工作,了解工作能够生产产品的数量,另外一部分学生到工地上了解一个工程队伍每天能够修筑铁路的长度等信息。通过这样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深刻了解所学数学知识和自己实际生活的关联,进而充分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
结束语
        我国现阶段,对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还不是很完善,要想在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上取得成就,还需要教育人员的长期努力。加强小学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生活中的问题对数学知识进行解读,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为高年级数学应用夯实基础。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将生活中的素材应用到数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骆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4):56-57.
[2]杜良珍.小学数学估算意识的培养方法分析[J].名师在线,2018(32):41-42.
[3]韩平俊.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151-152.
[4]魏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8(15):115.
[5]钱惠忠.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07):78-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