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新突破——简析转变差生要从思想上做起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罗春梅
[导读] 如今社会对于“差生”的定义各不相同,多以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来评价学生。
        罗春梅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七小学 524000
        摘要:如今社会对于“差生”的定义各不相同,多以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来评价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确实存在许多差生,这些学生往往是教师根据思想道德与行为标准来划分。一些思想道德存在一定问题、行为举措有偏差、对学习十分厌烦也没有实际行为能力的学生,往往都被教师界定为后进生。而事实上要对这些孩子进行思想道德与学习生活上的教育,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德育教育来履行学校的教育义务,帮助差生、后进生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变。本文从差生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能真正帮助学生转变的教育策略,实现德育教育的新突破。
        关键词:德育教育;转变;差生;思想教育

        社会约定俗成地将学习成绩不好、思想品德出现偏差的孩子称为差生与后进生,而这样的评价方式也一直沿用下去。这样的评价方式的产生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在实际教育中,多数后进生与差生的形成原因也同样极为复杂。
一、“差生”的形成原因
        不同“差生”的行为思想表现各不相同,其主要原因多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上课积极性不高。在当前阶段的教育大环境下,教师往往更倾向于教授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比如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一些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往往更容易投入到课堂中去。而一些没有学习耐心的学生在尝试学习后,往往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在课堂的讨论环节也不积极参与,教师也无法让这些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导致他们无法进行有效教学。这样长期以往使得差生的成绩更差,数学水平不断下滑。同样,差生并不能在一天的时间内形成,一些是经历长时间的吃力学习后才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另一些则是因为自身基础薄弱,导致对学习失去兴趣。随着教师的深入教学,学生彻底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教师与家长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而进行批评教育,更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一些学生的家长往往有太高的期待,而当孩子满足不了他们的期待时,家长的过激表现会让学生一次次经历挫败感与失落感,导致学生对于学习产生极大的厌恶感。多数小学生无法调整自身的学习心态,这也是许多普通学生在经历了教师与家长的多重打击后,逐渐失去学习信心与动力成为“差生”的原因。
二、教师转化“差生”行为思想的本质要求
        在小学阶段,孩子往往由于过于贪玩而产生厌学心理,同时缺少对纪律规定的约束,这导致“后进生”常常产生思想道德与行为修养上的负面表达。这些“差生”由于经历了教师与家长的多方面教育,或者经历了情绪上的挫败与失落,往往会出现更多实际问题。

比如“差生”在与老师同学们的相处上,或者是在自身心理与生理素质上都产生许多问题。而针对这些学生,教师不能一味地进行指责,也不能选择忽略而漠视这些孩子的举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不能选择忽略“差生”的学习感受,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与关怀,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多数学生的问题都出现在没有耐心进行学习,而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更多的思想行为问题,就必须采用趣味式教学,将教学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当“差生”在课堂上嬉戏打闹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辱骂孩子,而应该在课后进行思想教育。当“差生”出现品质问题等情况时,通知父母了解情况,但不要让孩子的父母一味地进行责骂,而是要劝导父母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针对这一部分学生,教师要秉持着素质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原则,真正做到基础德育来确保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与普及性。其本质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德育过程中获得有效教育,避免“差生”产生更多负面问题。
三、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
        教师为了对“差生”与“后进生”进行思想教育与行为转化,必须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实质性的加强,通过塑造学生的理想目标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针对学校的德育教育,要做到分阶段进行思想教育活动,通过创新德育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思想与行为的和谐发展。首先,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调查,针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确定好帮教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思想与文化教育模式。其次,根据名单来制定教育计划,制定符合小学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案。最后,师生之间相互沟通,在所有教育工作结束后进行阶段性总结,再明确其他工作的教育方向。
        针对一些屡教屡犯的学生,可以通过集体性研究来确定思想教育重点,利用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共同教育,实现了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只有获得学生的信任与认同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效。初步理解和掌握了转化差生的特点和规律,主要可以概括成“三心”“四自”“两抓”,即:培养自尊心、激励上进心、鼓舞自信心;在学习生活中,强调学生的自尊、自主、自强、自励;抓反复,反复抓[1]。每个“差生”的存在都有他的原因,必须根据孩子们的表现征兆进行针对性的思教活动,确保德育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同时进行。
结束语:教育的重点是学校的思想基础教育,在小学阶段“差生”的出现也是因为个人、学校、家庭多方面的原因综合形成的。因此教师进行教育时要对症下药,不仅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创新教育,也要针对学生的德育进行教育。学生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因人而异来设置不同的教育方案。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积极与学生沟通,相互理解才能相互尊重。
参考文献:
[1]谢小东. 德育教育新突破——转变差生要从思想上做起[A]. 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