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燕
山东省金乡县卜集镇中心小学 272201
摘要:学困生是小学教学中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学习中基础能力较差,存在厌学、难以理解知识等多重困境。除了所受教育、学习环境的影响,学困生的形成还与智力、思维品质等内部因素相关,所以在小学数学中有效转化学困生,需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困生的成因,进而针对性地在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等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教育
新课改深入实施以来,学校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相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在小学生教学中,学困生仍旧存在。特别是数学学科,其严密的逻辑性和繁杂的计算定理,使得部分学生长期成绩不理想,在学习中面临种种困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困生的转化教育,以科学的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通过有效的学习技巧逐步取得进步。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导致学困生存在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数学知识有着较强的系统性,下一单元的知识往往与上一单元有衔接,需要以此为基础进行强化,但很多学生显然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无法对新知识实现意义上的建构,更难以进行深入的应用,由此产生明显的学习困境;其次,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存在个体差异性,通常思维品质较差的学生往往很难快速理解知识,学习较为困难;另外,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很多次失败会产生消极心理,如若没有良好的指导和调节,会在今后的困难中产生畏惧心理,时间一长,他们的学习成绩会越来越糟,丧失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的忽视和同伴群体的梳理也同样会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很难取得较快的转化[1]。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教育途径
(一)注重心理干预,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学困生由于能力欠缺、学习不如意,很容易在心理上出现消极问题。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心理干预出发,分析学困生在学习中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进而从态度和语言等方面做出引导,帮助他们建立学习兴趣。一方面小学生尤为敏感,特别重视教师的认可与赞扬,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用欣赏的眼光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关注学困生的特长,相应进行合理的赞扬[2]。另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性的内容,通过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以“条形统计图”这一内容为例,学生需要系统性地认识条形统计图,根据内容,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动手操作。那么教师需要不同的角度着手,探究学困生的兴趣和优势,组织数学统计活动,让学困生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进而主动投入其中,学习如何运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在可视化学习成果中增强自信心。
(二)密切关注学生,积极引导学困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小学生富有强烈的好胜心,更喜欢在竞争中表现自我。所以,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密切关注学困生的性格表现,从学生本身的特征出发,以积极的方法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强调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有效成长。首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尤为重要,这既关系到他们原有学习状态的改善,同时也影响今后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一方面要采用简单明了的方式,优化这部分学生的指导过程,以更为直接、形象的方式教学,使学困生能够快速掌握,并建立自信心;其次,在班级中组织具有挑战性的小组竞赛活动,引导学困生积极参与,就所学基础知识展开练习、汇总,反思,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促进提升数学能力[3]。
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为例,在这一单元中,包含了小数和简单小数加减法的认识,对于学困生而言快速接受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程度,包括对于三位数加减法、常用计量单位、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就学生的表现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分层次进行引导,使学困生能够在充足知识经验下理解小数的含义。同时,为帮助学困生提高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力,教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他们以小组的方式参与计算练习,从中找到自身的潜力,取得相应的进步。
(三)尊重个体差异,帮助学困生掌握适宜个人的学习方法
学困生在基础知识方面较为欠缺,没有形成系统性的逻辑思维和知识结构,所以在理解能力和数学计算解题方面较为缓慢,但教师要关注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尊重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适合提升自我的学习方法,逐步收获显著的成果[4]。首先,教师要把握学困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将其作为新知识和新思维的生长点,引导他们在这一基础上进行转换,认真学习,以构建新的知识经验,从中获取成就感。通常数学学习由几大部分构成,能力提升的方法各不相同,所以教师需要详细向学生提供指引,帮助学生在不同环节构建有效的学习思维。比如分别在预习、听课、拓展、练习等环节向学生教授基本的方法,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记忆、归纳以及总结的方法,以保证学困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正确的学习技巧提升自我。
以“混合运算”为例,针对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明确学困生的缺陷,通过情景图等方式初步引导学生复习有关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新知识的理解奠定良好的思维基础,然后进行知识的讲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进行应用。对于学困生而言,可以采用具体的情景进行演示,让学生彻底理解其中的应用技巧,紧接着呈现多样性的情景案例,指导他们进行练习,最终要保证学生达到正确运算的目的,在其掌握有效的方法。
结语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教育中,要取得显著的成效,教师首先要明确成因,进而在心理和方法上做出恰当的指导。一方面要给予学困生态度上的认可与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着手学困生已有的知识和优势进行强化,帮助他们学习适宜个人的学习方法,在有效的练习中改善不足,增强自身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瑛.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措施[J].中国农村教育,2020(11):69-70.
[2]魏域欣,康健丽.培养兴趣,加强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4):180.
[3]季斌.浅析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43.
[4]杨美玲.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干预研究[J].科技风,2019(2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