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自 信 作 画 笔 —“初中地理学困生”转化案例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王春莲
[导读] 研究“学困生”之困在何处,“学困生”之困于何因,
        王春莲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思源实验学校  
        摘要:研究“学困生”之困在何处,“学困生”之困于何因,以及“学困生”之如何脱困,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针对地理学科而言,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初中地理‘学困生’学习兴趣转化策略研究”的论题。通过对本案例的成功转化研究与分析,以点带面,提出行之有效的转化策略与方法。(一)尊重人格,维护自尊;(二)慧眼识珠,树立自信;(三)家校连心,共筑“鹊桥”。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因材施教,要了解其个性品质和个性潜能,要注重教育策略与教育方式的个性化与科学性。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尊重他的人格,挖掘他的潜能,树立他的自信,通过多方位的教育干预,学困生可能才会成功脱困。
        关键词:学困生   地理   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
        
        “学困生”,顾名思义,即指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基础教育中,“学困生”现象一直普遍存在。研究“学困生”之困在何处,“学困生”之困于何因,以及“学困生”之如何脱困,是本次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针对地理学科而言,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初中地理‘学困生’学习兴趣转化策略研究”的论题。下面通过一则案例来探寻地理“学困生”学习兴趣低迷,成绩不理想的根源,并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以获得较好的转化效果。
        一、查找学困表现。
        周某行,男,13岁,八年级学生。该生课堂上比较乖巧,从不违反课堂纪律。不言不语,白白净净,斯斯文文,一看就是个乖乖仔。但是该生缺乏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求知欲不强,思想上不够重视,课堂上似听非听,注意力容易分散,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课堂点名时则以沉默作答。学习成绩属中下等,作业完成比较随意。属于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课堂外很少主动和同学说话,与同学相处不是非常的融洽,沉默寡言,怯懦胆小,自信心不足。
        二、学困成因分析。
        自身内在的因素:
        1.学习目的不明。该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强,没有学习目标,对未来迷茫,缺乏学习动力。
        2.基础知识薄弱。该生虽成绩不好,主要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课堂上知识衔接吃力,导致听课困难,学习兴趣低迷。
        3.学习习惯不好。该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走神,不爱记笔记,不爱主动思考问题,课堂上与教师互动极少,对老师要求的学习任务,基本是不追求质量的完成,偶尔还拖欠作业。 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1.家庭环境艰难复杂。一家六口人,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双双身患绝症,家庭经济压力巨大,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贴补家用。使该生成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直接管教。
        2.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该生进入八年级,正值青春叛逆期,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家长“远程遥控式”教育方式更是鞭长莫及,要么责骂,要么不闻不问,家长与该生经常在电话中吵架,闹得不愉快,严重时还出现了几次离家出走,亲子关系走入僵局。爷爷奶奶的监管作用微乎其微。
        三、转化教育策略。
        (一)尊重人格,维护自尊。青春期的男孩子自尊心强,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平等尊重的姿态与学生交心谈心,不能粗暴谩骂,不能冷嘲热讽,不能变相体罚。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对方的尊重,双方建立友好的对话关系,从而树立对自我认识的新动力。
        (二)慧眼识珠,树立自信。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该生热爱绘画,老师因势利导,帮助他发挥特长,课外加强绘画学习,积极参与绘画比赛,在一次绘画比赛中荣获第一名,得到了父母及师生们的一致好评,来自老师与同学亲友的肯定,积极提振了该生自信心,使该生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
        (三)家校连心,共筑“鹊桥”。为了更好地转化该生,巩固转化成果,必须需要家庭的支持。在老师的建议下,该生母亲辞去了外地工作,回家就近上班。一则方便照顾患病的公公婆婆,更主要的是承担起了照顾该生的重任。同时与该生母亲多次微信交流,就教育子女问题进行探讨,帮助母亲分析该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帮助转变其教育方式,家校连心,共筑“鹊桥”,多管齐下,稳步扎实地确保转化教育成果,像呵护一棵幼苗一般,助他茁壮成长。
        四、教育转化效果。
        在教师,家长,班主任的多方帮助下,该生学习兴趣渐渐浓厚,学习主动积极性增强,各科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对未来充满了期望,与父母同学相处融洽,脸上还经常能见到腼腆羞涩的笑容,学习和生活状态良好。在2020年中考中,该生以美术专业课全县第1名,综合成绩第2名的成绩荣录黄州中学。
        五、教育小结。
        通过这个案例的成功转化,我深刻意识到“学困生”的艰难与迷茫,导致其学困的成因复杂而微妙,转换过程艰巨而漫长。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因材施教,要了解其个性品质和个性潜能,要注重教育策略与教育方式的个性化与科学性。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尊重他的人格,挖掘他的潜能,树立他的自信。“学困生”就是一只迷途的野马,他们正值青春风华,却对未来充满迷茫与困惑,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以人为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那些正走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学困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用自信作画笔,绘制未来的美好画卷。


参考文献:
赵军庆, 孙国来. 三结合对学困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 2005.
台湾刘弘白著《学习能力的障碍》 1989年版
谢平. 对初中学困生学习素质提高的情感教育研究——以河北某初中为例. 河北大学.
张理. 新课程视野下学困生转化研究综述.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09.
杜鹏. 关于初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浅析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