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的连续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蒋丽娟
[导读]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蒋丽娟
        珠江街第五小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摘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资历尚浅,在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是在这一阶段培育的审美能力将会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财富。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也愈发的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连续性教育。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美术教育的连续性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连续性
        引言: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美术课常常都不受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更是如此。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美术课也愈发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美术课堂中也逐渐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不仅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鉴赏美,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只有进行连续性教育才能展现成效。
一、开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拓展知识面
        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将会了解关于美术的基本知识,也会相应的掌握一些美术家和美术作品,同时还会掌握一些关于美术发展史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了解到以前并不知道的知识,从而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1]。
        (二)陶冶情操
        人们对周边事件以及自身体验称为情感,它反映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态度。美术作品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将会平复焦躁的情绪,释放不良情绪,从而升华情感形成较为强大的理性力量。
        (三)提高理解能力
        由于生活阅历不足,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在开展美术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将会为学生讲授美术常识,并把美术教学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将长期受到美术作品的熏陶。教师在为学生讲授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美术课堂也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要引导学生体味美术作品背后的内涵,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
二、小学美术开展连续性教育的措施
        (一)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今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理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对于很多偏远地区来说教学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并乐于学习。虽说受到年龄和视野的限制,小学生没有足有的阅历,但是他们对事物都持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将生活融入课堂中,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发现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教授线条的魅力时就可以充分联系生活。

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各位同学家中都种了哪些花呢?你们在家有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吗?这些形状又是由什么样的线条构成的呢?”通过这几个问题不仅教师能引出本节课的问题,而且学生会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并提高对本堂课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体会线条的魅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美,并思考如何用作品呈现这些美。在课堂中学生需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陈述自己选择呈现这件作品的理由以及自己的构思思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而且在发现生活之美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课堂中,教师通常会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递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而学生很少会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对美术作品也无法做出自己的评价。这不仅没有达到美术教学的预期目的,而且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水平和乐学善思的素养。因此教师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乐学好思的能力为目的进行课堂教学[2]。
        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画山水画》这一课时就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齐白石先生的《蜻蜓》、《虾》等作品,然后向学生抛出自己的问题:齐白石先生的童心是如何通过这些作品表现出来的呢?虽然这些作品中都充满了童趣,但是这些作品是他随意创作的吗?你能从作品中看出构图的创作技巧吗?学生将通过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完成思考后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并选取代表进行发言,在同学进行发言时需要注意倾听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全部小组完成发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做出合理、适当的评价。学生将会通过鉴赏艺术大家的作品提高对美术的知识的理解以及思考能力,而且通过鉴赏名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从而达到开展美术教学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教授《鸟语花香》这一课时,在课堂中可以采用名画临摹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选择色彩较为鲜艳的作品让学生进行临摹,比如说梵高的《向日葵》。在临摹前学生需要对这幅作品进行仔细的观察,并思考这幅作品用了哪些颜色,怎么才能调配出这些颜色。接下来,学生可以随意挑选《向日葵》中的一种颜色并尝试对其进行调配,在调配完成后学生间可以对调配的颜色进行对比、交流,思考自己调配的颜色和原作颜色不相近的原因。随后,学生们需要挑选出最接近的颜色,学习如何调整配色比例,最终为一幅没有色彩的《向日葵》进行上色。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提高了学生辨识色彩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对作品做出合适的审美鉴赏才能调配出相应的色彩,因此名画临摹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结束语: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进行连续性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及人文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需要结合美术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分析课程的基本理念及课程的教学建议,将学科的核心素养贯穿于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的目的;学生也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周方耘. 小学美术课程单元化作业的实践研究[J]. 教育参考, 2017, 000(003):12-19.
[2] 燕静雅.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岗位对接能力培养心得[J]. 速读(下旬), 2019, 000(009):2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