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大北小学
摘要:小学是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为了保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老师要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因此,体育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体能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负责引导,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逐渐提升学生的训练强度,保证学生的安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发展学生体能的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能训练;策略
引言
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是以素质教育为重心,素质教育即着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学校,家长和老师都侧重于关注学生基础学科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导致当前的小学生身体素质差。健康是一切的保障,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去做其他事。不管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在学校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能训练,在家里家长多督促孩子锻炼身体,为学生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作用
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能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训练,提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体能训练内容,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科学、系统、规范的体能训练中,学生将通过运动的洗礼改善自身神经系统等功能,有效提升身体的协调能力,锻炼反应能力等运动素质。学生通过适量的训练,能保持精力、体力充沛。这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也有非常好的辅助作用,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小学体育体能训练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校也对体育教学越来越重视,大部分学校都有完整的体育设备和专业的体育老师,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开设时间也比以往增加了不少。虽然体育学科的硬性条件得到满足,但由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时间不长,当今体育教育体系还是存在许多弊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问题在当今的体育教学中没有完全被摒弃。当今的体育教学最显著的问题就是在体育课中体能训练的开展不够深入,部分老师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学生绕着操场跑跑步,或者给学生发放一些体育器材让学生自由活动,完全没有实质性地对学生身体健康有益的体育教学措施。其次,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消极态度也是当下教学方法的问题所在。当学生听到可以自由活动时,部分学生只是三五结伴地到处逛逛欣赏学校风景,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利用体育课程的自由时间回教室赶作业,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自觉地进行体能训练。
三、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有效措施
(一)依据学生的身体能力,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
教师在体育教学之前要对学生的身体状况有充分的了解,主要对学生在体育训练中造成的肌肉紧张、生理、心理等方面造成影响等。现阶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可以进行篮球、足球、耐力跑等项目的学习,低年级的小学生主要进行快速跑、跳绳、走跑交替、各种体育游戏等较为基础的体育教学。长时间的体育学习,可能会让小学生出现浑身酸疼的现象;更为严重者,甚至出现关节扭伤等运动损伤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小学生身体处于不成熟阶段,机体对于乳酸的转化水平相对成年人来说较低,身体各项机能的调节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运动损伤的出现则与准备活动不充分,以及运动方法不得当等有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在体育教学中配置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运动量、训练学生动作是否快速运动可以有效增加,可以进行接力赛等。
教师在进行强度适中的训练中,要让学生的适应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教师在教学前可以进行完善的课前准备活动,让学生身体各项肌肉得到放松,避免在教学活动中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讲授理论知识,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掌握有关篮球的相关知识。如篮球的起源、发展史、投篮技术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让小学生爱上篮球运动,主动参与运动,掌握篮球技能,使小学生的体能在锻炼中得到提升,为小学生日后的体育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参与热情
要提高学生参加体育体能训练的热情,让学生自愿地参与体能训练,学生训练效果才能得到有效提高。部分体育老师长期地沿用一种体能训练方式,单一的体能训练模式会让学生感觉体育课程枯燥无味。例如在跑步、跳高等体育项目的训练中,老师通常采用先示范一遍然后再叫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反复的训练会让学生对这个项目提不起兴趣。因此,老师必须先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学习能力,以此作为切入点改善体能训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小学生的好胜心理比较强,喜欢得到表扬和奖励,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体能比赛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使用外展训练来改善学生的体育锻炼
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应着重于教导学生如何让学生注意自己的身体和素质发展,以及如何让学生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使用外部扩展方法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在体育锻炼室中,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意识,正确指导学生的训练方法,及时评估学生的训练结果并提供反馈,以便学生可以有效地改善他们的体育锻炼。在执行学生体育锻炼计划时,可以改进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锻炼计划,以实现有效的体育锻炼周期。
(四)以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中心,让小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发展
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或者是大课间等课余体育训练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在饮食时如何进行合理的饮食搭配,配合体育锻炼来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体能发展打下物质基础。体能训练是非常容易造成学生水分流失的,在体能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水分补给,避免学生因为训练造成脱水现象,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等。教师要叮嘱学生在体育训练结束后进行有效的饮食补充,让学生的营养均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少吃多餐,重视学生的身体营养,确保充足的睡眠,让学生的体能得到有效提升。
(五)完善体育教学设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条件
体育设施是教学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能训练的质量及训练安全。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安全、顺利地完成训练,老师要不断完善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让学生能顺利成长。与此同时,老师要与学生随时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需求,适当增减活动项目,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确保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设定训练强度,完成体能训练的目标。
结束语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重视提升小学生的体能。在体育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体育训练和课程学习。避免不适合学生的运动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进而对小学生的身体发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阻碍身体素质的发展。教师要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让学生的体能得到锻炼,为小学生今后的体育学习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周灵.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发展学生体能的探究[J].品位经典,2019(11):111-112.
[2]李丽铭.小学体育课堂体能练习的有效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7):153-154.
[3]孙宝兵.小学体育课堂中综合体能训练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7):40-41.
[4]陆雪松.体育与健康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田径,2019(05):11-12.
[5]陆小冬.设计体能游戏,指导小学生练习田径[J].田径,2019(0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