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春
聊城市茌平区振兴街道办事处周楼小学 252100
摘要:地方音乐也称作乡土音乐、本土音乐,每个地区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具有区域性特色的音乐文化,很大一部分的音乐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悄然形成。地方音乐是一个大的载体,正在向我们传递着多元的民族文化,音乐教育工作者有义务把这个载体引入到学生手中,一方面加强民族文化意识,另一方面为文化创新做准备。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地方农村小学吟诵音乐教学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农村;小学吟诵音乐;教学研究
引言
将吟诵内容融入音乐课堂,在音乐的视角中让学生感知经典古诗文,是传承经典的一种良好的尝试。让学生在吟诵音乐中感受诗中的气派,将道理和情感潜移默化地植入心中。随着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不断重视,对于歌诗学习在不断得到关注,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感知到吟诵音乐的重要性,我们的音乐支教内也必将更加丰富和多彩。
一、吟诵的相关概述
“吟诵”是国学经典活态传承的主要工具,最早见于《晋书·儒林传·徐苗》:“苗少家贫,昼执鉏耒,夜则吟诵。”其意是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的诵读。就吟诵的定义,近代学者众说纷纭。赵元任说“吟诵”区别于“说”和“读”是“唱”,“所谓吟诗吟文,就是俗话所谓叹诗叹文章,就是拉起嗓子来把字句都唱出来,而不用说话或读单字时的语调。”李昌集认为“吟诵”不仅仅是一种读书法,还有创作和自娱的作用,“是广泛的大众读书方式,也是文人诗歌创作和自我体味的一种自由方式。”[秦德祥先生对“吟诵”的定义:“是一种介诵读和唱歌之间的汉文古典文学作品口头表现艺术方式。”2016年杜亚雄在《中国音乐》第三期发表《以字行腔学习歌唱———介绍一种新的声乐教学探索》,首次有学者把吟诵视为发声技巧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将其定义为“是一种基于母语的声乐教学法”。把吟诵视为唱法在声乐教学中运用,实现其实践应用价值的大胆尝试,此观念对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践应用并在效果反馈良好的基础上,基于教学实践认为,吟诵作为有声语言的发声形态,以它为载体所完成的国学经典有声状态的表达,应该是我国民族声乐体系中的一员,它与民族唱法中的戏曲唱法、曲艺唱法一样,也是一种发声方法,是集国学经典学习、创作、交流、欣赏于一体的发声模式。所以本文拟将“吟诵”置于声乐体系中,对其三方面的声乐演唱特征进行解读,研究它的音乐美学特质,分析它自身所涵有的声乐元素,并与“诵读”做出有效的比对,为“吟诵”是“唱”不是“读”给予声乐特征的解读。希望此文能够引起声乐同行对吟诵唱法的关注,即以丰富我国早期的声乐体系研究,兼以促进国学经典吟诵的活态传承。
二、学校音乐教育中地方音乐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地方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存在共性,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师资队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并且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有部分老师觉得自己只要教好教材上的知识就行,根本不会花时间去考虑教材外的音乐课程资源,而学生作为一个被动接受者,地方课程的存在与否取决于他们的老师。其次是地方音乐课程教材的问题,有部分地区针对乡土音乐编写专门教材,但是教材中选取的内容学生难以接受,即学习地方音乐有一定的门槛,这样导致学生的兴趣下降,学习起来极其被动;还有部分地区没有编写专门的教材,完全靠教师的自身经验知识传授给学生,地方音乐则是作为补充内容。
最后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这一点实际上与前面两点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爱上地方音乐这一问题是要不断思考的。由此可以看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点:一是地方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听从教育部门的安排,教师听从学校安排,缺少了政府这个“强推手”,地方音乐课程的起步就变得困难,教学设备的投入也会因此受影响;二是教师对于地方音乐认识不足,这点源于最开始学校招聘教师的要求,部分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的门槛较低,教师自身理论基础薄弱;三是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本身就是被动的,加之全球信息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很难主动探索学习本土音乐。
三、从课程实施过程探寻教学方法
(一)吟唱中的情感处理
情感是音乐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音乐之美与古诗文的意境美产生共鸣。通过情感艺术加工,将音乐与古诗之间构建起融合的桥梁,从而更好地实现审美育人的目的。在教唱《示儿》这首歌诗吟唱中,应遵循解题、辩字、释义、有感和熟背的教学步骤,在环环相扣的讲解和示范、练习中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比如,在讲解到诗中“但悲不见九州同”和“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时,教师一般都会采用语气重音的单一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能很好领悟到无奈的感叹,致使这首意义深厚的诗歌不能真正刻留在学生心中。结合诗歌吟诵旋律的讲授,可以很好地避免这个误区。在吟诵时,应该注意的是旋律音高的变化与平仄相结合。在这首音调中,旋律音普遍偏低,吟诵平声时应遵循平直仄曲的规律,音调朴实中略带悲切,曲折变化只体现在句尾的一两个音之上,应控制修饰痕迹,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悲”和“叹”的境界。
(二)借用肢体语言辅助情感表达
正所谓“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当我们受到歌诗的内容和旋律的感染而融入其中时,情不自禁地就会跟着身体律动起来。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进行吟唱时,应该鼓励他们借助肢体语言来结合旋律、音调、节奏和速度以及感情的变化。当吟唱至情深处,手舞足蹈的音乐表演形式更能够渲染诗意。对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他们的思维活跃,身体的能动性很强,如果要求长时间集中精神是不容易的。因此,结合适当的肢体动作,有助于唤回注意力,同时帮助他们在动作中感受诗文含义,宣泄诵读情感。
(三)创设良好氛围,感知音乐旋律
小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较为浅显,只可以立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对音乐的“好坏”进行判断,还没有形成分析和鉴赏音乐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感知音乐,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和感受音乐,以便于学生之后更好地进行学习。例如,教师课堂教学前,可以为学生播放歌曲。诸多学生会立足于自己的喜好,主动提出要求,让教师播放一些歌曲。一些学生对《雪绒花》这首歌曲很感兴趣,所以他会告诉教师,希望可以在课堂中播放这首歌,让其他同学一起欣赏。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播放这首歌,学生们都很爱听这首歌,同时在歌声中感受到了雪花的温柔,并可以在音乐声中吟唱歌曲。听完这首歌后,学生深刻领悟了本首歌,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到之后的学习之中。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地方农村小学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教师在教学汇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大学生音乐素养建设力度。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要和音乐教学实际相结合,使教学模式得到优化,加强地方农村小学吟诵音乐教学内容,促进音乐教育趣味性增强,进而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霞.地方农村小学吟诵音乐教学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06):94-98.
[2]孙玉红.地方农村小学吟诵音乐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3]童慧丹.地方农村小学吟诵音乐教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4]丁怡.地方农村小学吟诵音乐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8.
[5]董运玲.地方农村小学吟诵音乐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