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勋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淮纺路小学 235000
摘要:在进行英语教学时,部分学生由于不具备准确的教学目标,对学习并不感兴趣,学习方式不到位导致其变成了学困生。英语学困生的改变,是当下英语老师一个首要的任务,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完善课堂教学,打消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并开始持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来解决学习当下学英语难的问题。唯有将该工作落实到位,才可以确保每个学生综合发展,实现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困生;转化策略
伴随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需要老师爱护每一位学生,关注其所存在的差异,促进每个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进而提升教学的质量。而在具体教学中,因为客观与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英语知识变得更加难学,开始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从而不愿意去学习。这样的学生也被叫做“学困生”。假如学生忽视“学困生”这个群体,就难以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就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给出一些学困生转化的措施。
一、完善课堂教学,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
如果要使学生获取知识,就务必要完善课堂教学,让课堂更加丰富与真实,尤其是要所有学生在课上都抱有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更多的精力,这样的课堂对班里的学生都是有效的,并不是只针对一些学生有效。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英语教学好像是走入到误区之中,将“玩、演、唱”这些作为课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际上,课堂并不是看到的那么活跃,通常教学效率也只停留到表面,学生对需要学习知识的并没有足够的理解,尤其是学困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也只是一个旁观者。这时老师就需要开展具有生命意义和老师智慧的教学。在平时的英语课上强调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到课上的教学中,唯有全部的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其才会更加认真的学习,也就是说:让学生去听不如让学生去看,看到了不如做到了。身为一位英语老师,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并不是“教学生学习英语”。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主人,在实际教学期间,老师需要彰显出学生所具有主体作用,坚持以生为本。比如,在进行“What are you doing?”这篇文章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不要着急讲授课程的知识,在学生完成课文的阅读后,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阅读完成的感受,并让其根据课本的形式,编排出一个类似的对话情境,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浓,更加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让教学效果更佳。因此可以看出尊重学生在课上的主体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在产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方式也获得慢慢的提升,进而出现较强的参与意识,使得教和学生步入到良性循环之中。
二、运用目标式的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在水平上存在的差异,各个层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期间假如用一样的教学方式或者是给学生提出一样的要求,就会导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得不到满足,而学困生又难以学到知识。
因此老师在教学期间务必要是运用目标分层式的教学方式来填补学生间所存在着的差异。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给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运用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其能够“够一够就可以摘到果子”, 进入到心中的“临近发展区”,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有成功的体验。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的认知能力、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甲、乙、丙这三个层次,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学习目标分层、检测分层和作业分层。尤其是作业分层,能够让学生自主挑选作业的难易程度。比如,在完成对“My favourite season?”这个单元的学习后,老师可以让甲层作业做一个讲述一年四季的记录册;乙层作业就是模仿书中所存在的配图,来制作出一年四季主要的活动和衣着;丙层作业就是要求学生挑选自己比较喜欢的某个季节同时用几句话做简要的介绍。学生的作业是各种各样且丰富多彩的,让所有学生的优点都可以获得很好的展示。在这样分层教学的氛围下,学困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变得更高。在这个基础之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是一个推动,对于学困生而言也是一种合理的鼓励,让其可以找到自己曾经失去的那份学习信心。
三、借助集体活动,实现共同进步
如果想要有效完成学困的转化,仅凭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老师需要重视学生与家长能力的有效发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常常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一同协作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在完成教学后要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与学困生建立学习互动的小组,要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协助学困生进行学习。并且,还应该增加个家长间的联系,要求学生在家时监督学生的学习,这对于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因为客观的原因,家长对这个学科的辅导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过于急切,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让其极易才产生厌学的情绪。老师需要多与家长互动,让家长为孩子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得孩子的学习兴趣获得有效的培育。重视孩子掌握了多少,并不是有多少没有掌握。部分学生因为自己语言水平,以及文化知识的储备不足,语用能力较差,所以对于语言教学存在畏难情绪。这样的想法能够理解,但需要协助学生去克服,尽可能运用有效的方式,就培育孩子的兴趣作为出发点,信任学生具有的学习能力,重视孩子的天性发展,适当的进行夸赞。
结束语:“学困生”的改变是英语教学期间的一大难点,也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教学任务。就算这样,老师还是需要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学困生”,和家长、学校进行合作,给其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同时结合其变成“学困生”的原因,研究最佳的转化形式,激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让其学习更有自信心,实现“学困生”的转化。这也是每个老师的愿望,更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金岩.小学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华夏教师,2020(18):22-23.
[2]邱立艳.小学英语“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J].英语教师,2020,20(07):74-77.
[3]刘霙.小学英语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0(0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