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红飞
宿迁市宿城区实验小学 江苏 宿迁223800
摘要:今天,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已成为小学生深爱和愿意积极参与的一门课程,为小学体育课程德育渗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小学德育的基本要求出发,论述了小学体育课程中德育的意义,并提出了小学体育课程德育的主要思路。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
1小学体育课程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小学德育的发展
小学体育课程的开展,不仅需要学生记住相关体育知识和动作技能,还需要学生将这些体育知识和技能用肢体去展现。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体育训练,以及与同学进行交流合作中所做出的言行表现,进行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在具体的情境中,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德育的内容,也更能理解德育的内涵。小学体育课程相对于其他主要课程来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心理活动及形成的“三观”都蕴含着体育教师的德育观念和行为。因此,就德育的长期发展而言,将德育融入小学体育课堂中,德育更容易同体育课程相融合,更有利于德育的发展。
1.2有利于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
一方面,小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的实践中,需要依据课程需求不断地进行相关体育动作技能的训练,这就需要小学生具备良好的耐力和意志力。由于受到心理发展现状的限制和阅历的影响,一般来说小学生心理都比较脆弱。在进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面对单调复杂的体育训练,小学生很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因此,当小学生出现消极情绪时,体育教师将德育的内容和观点教授给学生,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小学生克服懒惰和脆弱,形成强大的意志力,收获良好的耐力。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不仅限于个人活动,还包括团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很多时候小学生不能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从而产生矛盾,影响团队的成绩,不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对于体育竞赛中的团队合作竞赛项目,将德育渗透其中,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意识,从而帮助团队获得良好的比赛结果。
2小学体育德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关注
学校是小学体育教育德育渗透的主要场所,学校层面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质量。通过调查得出,有一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在回答“学校对体育教学评价中德育重视程度”的相关问题时,表示不清楚,还有一部分教师直接表示不重视。这些情况从侧面反映出学校管理层对小学体育教育德育渗透重视度较低,造成体育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不能及时明确地提出德育教育评价成分。长此以往,这种情况容易造成体育教师淡化德育教育渗透。对于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而言,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德育的渗透,促使教师在教学环节积极落实这项工作,发挥体育的育人作用,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与品质等多方面都能得到良好发展。
2.2渗透方法不够创新
虽然一些地区小学体育教师会在体育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但是渗透层次较低,渗透方法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体育课堂出现与德育有关的行为语言较少,德育语言仅限于“加油”“你真棒”“坚持下去”,德育手势仅为“点赞手势”,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到位。另一方面,德育渗透的次数较少,教师很难将德育教育内容恰当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环节。受到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在德育渗透方法的选择方面存在瑕疵,德育渗透选择的方法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效果,学生也不能主动接受德育影响。
3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式
3.1以身作则优化教学,提高德育实效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体育教学中,尽管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教学形式来间接地引导学生接受德育,最为直接的影响力实际上是来自教师。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既是其模仿的对象,也是其崇拜的对象。作为小学体育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专业的技能,还需要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言行一致、态度温和、举止得体,能够从其方方面面都展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当一名体育教师以其良好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其自身对学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自然而然熏陶学生、引领学生,最终能够达到德育以及体育双目的的实现。对于不同的小学生来说,其认知特点、身体素质等都有所不同,那么作为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来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避免过多地对学生进行冗长的说教,对学生的积极性容易造成挫伤。体育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的是能够将体育教学教授得更为有趣,通过一些游戏或者竞赛来寓教于乐,对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行缓解的同时,还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成为学生团队意识培养的一个有效载体。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既要动手动脑,还要动胳膊动腿儿,学生的体能素养和思考性都在得到同步的发展。与此同时,对于小学体育教师来说,要上好一门体育课,还需要精心地对这一课进行组织,去划清各个教学环节,并做到衔接得当。同时就每一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具有清晰的认识,并在自己提前预定的方案中,将德育有效地融合到各个环节中,小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实际上都是在接受体育与德育的双重教育。
3.2体育教师要充分掌握班上学生的身心状况和人格特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我们常说,在进行体育教学工作时,要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在将德育融入体育教学中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性格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有些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好、自主性较强;有些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需要体育教师的管控才能学习,所以体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各种特点来制定德育的内容和方式。在体育教学中,对理解能力较好、自主性较强的小学生,体育教师可让小学生自己摸索运动方法,然后再由教师给出正确的方法,让小学生根据不同的运动方法来总结特点和规律,最终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小学生,体育教师要细心地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用激励的话语和耐心的态度来指导他们进行体育训练,要理解他们的内心,做好积极的心理建设,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缺陷,收获成长。
3.3努力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格
体育教育不仅在于传授学生体育知识,同时还在于引导学生热爱运动,培养学生长期运动的习惯,但是很多学生往往都难以长期坚持进行体育运动,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兴趣和天赋都不能支撑学生走到最后,只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力才能帮助学生走到成功的彼岸。当代学生普遍缺乏长久坚持的毅力,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帮助小学生养成长期热爱运动的习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帮助学生顺利成长。
结束语:
将德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不仅有利于小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利于小学生掌握多种学科知识和生活技能,更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素质奉献、勇气和团结。需要指出的是,在德育融入小学生体育的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把握好途径和机遇。不能生搬硬套地照搬旧的德育内容,也不能鼓励他们成长。他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整合德育工作,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转红.小学体育教学中对于德育的渗透研究[J].学周刊,2020(1).
[2]惠春.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J].办公自动化,2020(1).
[3]何磊.小学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7(5):94-95.
[4]陈海泉.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小学教学研究,2020(11):31-33.
[5]孙华.小学体育进行德育穿插特点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20(3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