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朱永梅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的要求不仅仅是起到对已知知识和固有技能进行传授的作用了,
        朱永梅  
        安徽省太和中学  2366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的要求不仅仅是起到对已知知识和固有技能进行传授的作用了,而要开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既要接受学习,还要懂得研究学习,同时诱导学生的创造力。新课标明确指出:在生物教学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生物知识,还应该领悟到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观点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方法。因此,过去的生物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教学发展了,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近年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高中生生物能力方面提出了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同时,高中生思维正在不断发展,对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处于萌芽期,自我践行的意识处于可塑期,在遇到一些生命现象、生物问题时,缺乏足以应对和解决的能力。对此,教师有必要在贯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内在逻辑培养的基础之上,探索当代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
        2003年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在一次名为《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核心素养划分成身体素质、社会情绪、艺术和文化、算术、学习和认识方式、科学技术等七大维度,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标准;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的核心素养就是教师在教学生物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注重学生人文性和思想性的教育。以便在促进学生积累知识的同时,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便于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和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品格和能力。例如,高中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迁移和辩证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产生联想,并具有理解科学的本质,能够关心并关注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换言之,就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来说,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生的课业成绩高低,而素质教育则是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就更为明确,在学生发展和成长过程中,需要具备终身性、更新性和关键性的特点。在高中生物的核心素养能力培养中,要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生命观、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等。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提倡概念教学,培养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的培养需要依托大量生物学事实,逐渐内化形成次级概念,进而形成重要概念和大概念,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树立生命观念。生命观念的外延包含了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等,其养成依赖对大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生命观念的培养需要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以结构与功能观为例,在学习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时,肌细胞与红细胞的功能不同,是因为两者的结构不同。肌细胞是动物体内具有收缩性、能动的细胞,通过改变自身形状引起器官运动,是机体活动的动力源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细胞核和其他复杂的细胞器退化,目的是为血红蛋白提供空间,满足氧气运输的需要。学生在较好地理解这些生物学事实的基础上,探究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
        教师和学校要积极探索生物学科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方式,使学生基于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能够对社会事务进行理性判断并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承担社会责任。一是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河流污染、酸雨、森林砍伐等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因此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二是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中的宣讲活动,如让学生宣传关于海洋生物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海洋生物的特征、结构功能、资源保护等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海洋环保理念。三是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生物议题,如埃博拉病毒、试管婴儿、2020年初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等议题,组织学生对社会议题进行客观认识,这样可以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理性面对热点议题奠定基础。
        (三)、开展生物实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既然生物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为科学素养,那么实践操作能力便成了学生掌握生物核心素养时所需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开展大量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合作实验小组,根据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来设计实验,然后鼓励学生在观看演示实验的前提基础上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学生既可以选择独立完成实验,也可以选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如此,学生既可以获得亲自实验操作的机会,也能具备更多的思考知识、探索生物核心素养的空间。教师可以把教材中涉及的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实验引入课堂,比如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葡萄酒的制作视频,然后鼓励学生自行准备好实验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到实验室进行葡萄酒制作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重视起葡萄酒制作实验的注意事项,深入掌握相关知识。而且,不论实验成功与否,学生们都能够从中获得核心素养的锻炼,提升自身动手操作能力,养成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
        (四)、利用生物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所谓科学史,是指古今中外科学家在探索生命、发现规律的实验过程中蕴含的智慧与方法,体现着生物学科的人文性。高中生对科学思维的内化主要取决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因素,这是学生主观认识和客观影响相互交织的过程。从社会、学校等外在因素来说,教师应切实承担自身引导教育的责任,如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大力弘扬生物科学家的探索历程,树立相关科学家的英雄模范形象。此外,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科学史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态度,同时丰富课堂中的人文色彩。从内在因素来看,思维是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已有的思维是科学思维形成的基础,同时也会影响科学思维的形成。高中生通过对生物科学史的积极思考,将其最终内化为自己思维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接受的心理过程。
结束语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面对着高考,肯定会有很大的学习压力。而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以知识的同时,也要明确学习对于学生的意义,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学习获得好的成绩,同时也能够获取与此学科相关的拓展性知识,增加自己的技能,提升自身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才是更重要的。因此,高中生物教师除了要做好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还要积极地开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树立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赵中研,任杰.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9(25):16-17.
[2]宋传凤.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6):65.
[3]高崇娟.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华夏教师,2019(24):10.
[4]戴本鑫.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9(14):68-69.
[5]杨新,张君.谈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5):74-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