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王帮群
[导读] “五育融合”教育,是落实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而提出的新命题。
       王帮群
        泸州市江阳区江阳西路学校 四川 泸州  646100
        摘要:“五育融合”教育,是落实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而提出的新命题。以前,小学阶段的“五育”教育被条块分割,不再是一体化作用于内外生态中,办学目标逐渐远离育人初衷。根本原因为智育的强大教育评价观、短视化与工具化,以及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五育”从分裂到融合,更加强调“五育”融合,是构建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生态合力的过程。
        关键词:“五育”,基础教育;生态建设
        引言:目前,“五育并举”走向了“五育融合”,成为现阶段中国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基本走向。这一走向表示,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更加关注教育什么人、如何教育人、为谁教育人等新问题,就如何教育人等提出“提升育人质量”要求,是中国基础教育需要面对与回答的关键问题。而提升育人质量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五育”是最值得关注的路径之一,其是融合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五育融合的基础教育生态重建意义
        “五育融合”理念的提出,反映教书育人对修复基础教育不良生态的一种实践探索与持续思考。传统环境下,智育独大的评价观,短视化与工具化人才观牵制羁绊,导致我国基础教育出现“五育缺失”的现象,具体为偏智、抑美、疏德、缺劳、弱体,以及“五唯顽疾”,具体为唯文凭、唯分数、唯论文、唯升学和唯帽子问题。在实际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五育”理念被分为几个独立活动。因“五育”内部逻辑的分裂,目标分解严重,过程条块被分割得较为严重,进而与基础教育目标渐行渐远。根本原因是智育“一览独大”的格局没有被打破,短视化、工具化与智育评价观问题严重,再加上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综合影响下,导致我国基础教育存在功利性与教育科学主义至上的生态危机[1]。
        市场经济“科学主义”于世俗化,产生对科学的盲目信仰,一定程度削弱价值观的神圣性,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很多人,包括教育工作者或受教育本人不再相信教育所具备的终极价值意义,其为超越自我,向立美、求真、忘我、向善的人生境界,这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治理,应该及时纠正的基础教育生态危机。从另一角度来说,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张文凭、思维、技能或者是知识,而是更要具备心灵、情感与审美能力,促使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二、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实践
        (一)“五育融合”基础教育生态重建目标
        “五育”并不是各个育的堆积罗列,是一种有机组成过程。教育教学中,“五育”应超越传统分裂式“五育”格局,从整体促进为切入点,全方位提升基础教育功能。我国基础教育中,挖掘与发挥出各教育要素的功能,从渗透方式中落实“五育”,促进学生个体成为完整的人。

目前,各阶段学科教师应牢固树立”五育“教育生态观,不以成绩为最终评判标准,而是注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科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功底,在展开”五育“某项时能够挖掘其他教育有利因素,消除学科间”壁垒“,明确教书育人的职责,进而促进”五育“格局”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渗透现象,实现基础教育的“五育融合”。
        (二)构建资源协同重建生态格局
        我国“五育”联盟已经进入到实践探索阶段,逐渐积累特色化资源协同教育经验,包括打通地域性、校内外边界,发展新的家校合作教书育人模式;打通行政边界,促进体教资源融合;系统内教育边界,形成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部门职责边界,落实教育行政发展机制。对此,建立健全分类培训制度、系列培训制度制、教师走校、外聘教师等途径,为基础教育岗位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丰富培训项目内容与形式,为更好地落实资源协同生态格局奠定基础。
        (三)面向“五育融合”评价生态重建
        着手“五育融合”指标评价体系是人才战略规划的重要方式,也是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教育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评价主要从行为层面进行综合考量,将“五育融合”进行到底,评价环节必不可少。“五育融合”是一种全新评价体系,而不是传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孤立评价,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单位展开综合评价。其中“五育融合”落实到基础教育过程中,不仅是笔试成绩考核,而是一种全塑运动、全科学习等跨学科的综合考核基础上,开展其他育人评价,更加倾向过程评价。如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插图设计或编写剧本,以项目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对经典文章的理解与思想熏陶,锻炼学生的表达、活动组织、绘画与合作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四)“五育融合”课程生态重建
        课程是践行“五育融合”的桥梁,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育人与学科价值的融合,育人价值为目的导向,学科价值为实现条件,二者融合共生。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师生主体地位不明晰,则需要课程得以转换。而小学不同学科课程,发挥着特定风能,是特定价值观的产物。为实现“五育融合”课程生态重建,应重构学科知识,开发校本教材等课程资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中理解与发现新的“问题”[2]。
        结束语
        总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过程,代表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其呈现出时代性与价值性问题,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体系,而“育人实践、育人能力、育人理念......”,他们共同为破解“五育难题”提供基本的思路与维度,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李娟,叶蓓蓓.“新基础教育”视野下重建小学班级阅读分享会[J].广西教育,2019(21):34-36+41.
        [2]褚宏启.我国基础教育行政改革40年回顾与未来展望[J].中小学管理,2018(11):27-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