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琼
深圳市观澜第二中学
摘要:民族器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音乐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学合理地设计民族器乐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器乐活动,既彰显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又能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充分展现艺术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本文是笔者教学实践的课例探索,主要从“节奏”这一音乐要素探索民族鼓乐教学赏析的一些做法,并从中对学生产生积极教育影响。
关键词:积极教育 民族器乐 绛州鼓乐 节奏
民族器乐作为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音乐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学合理地设计民族器乐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器乐活动,既彰显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又能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充分体现艺术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鼓是人类最早的音韵之一,而绛州鼓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初唐,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的美誉。作为中国民间鼓乐的优秀典范,绛州鼓乐以花样繁多的敲击方式及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被国际打击乐界誉为世界三大鼓种之一,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享有“中国第一鼓乐”的美誉。本文以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绛州鼓乐《老鼠娶亲》作为教学案例,并体现由民族文化艺术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谈谈个人的几点探索和做法。
这一首绛州鼓乐经典演奏曲《老鼠娶亲》取材于我国的民间传说,是中国打击乐的传统曲目,以“老鼠迎娶新娘”为想象主题,主要用了大鼓、排鼓、镲、云锣、梆子、木鱼等打击乐器,把滑稽、机敏、胆小的老鼠与热情、讲究的娶亲主题结合起来。凭着高超、灵活的演奏技巧,用鼓营造环境,塑造形象,交代情节,表现出特别的艺术效果。
首先,在此曲教学的导入环节,我先播放了动画片《猫和老鼠》的两个视频片段,一个是“老鼠在悠闲地玩耍”,一个是“猫在追打老鼠”。通过选择适当的乐器与适当的节奏、速度来表现两个不同的场景。学生基本能根据画面的特点和内容作出相应选择。当学生为“猫追打老鼠”场景选择打击乐器、多变的节奏、较快速度时,教师适时引导出现打击乐器介绍给学生,并在教室里出示鼓、镲、三角铁、木鱼等打击乐器。请个别学生上台尝试演奏鼓,以此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接着便出示该课课题进行教学。此环节学生充满好奇,踊跃参与,对探索民族音乐文化产生了初步的兴趣。
接着,在欣赏场景二“迎亲路上”的音乐时,学生明显能从附点音符与八分休止符的节奏,以及力度强弱、速度快慢的变化中,感受出敲锣打鼓、热闹非凡以及得意洋洋的场面。有些学生不由自主地随着强烈的节奏感自由律动。听后学生谈论完毕,老师出示三个不同的节奏(见图一),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分组指导。接着,在学生分组学会三个节奏后,领取相应的乐器进行练习演奏。然后便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们来扮演迎亲路上的老鼠,并配合用鼓、镲、木鱼三种乐器进行演奏来表现这一部分的场景。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兴趣高涨。通过这个情境创设的演奏活动,首先可观察学生对节奏的掌握。因为这一部分音乐的节奏是整首作品的主要节奏型。其次可锻炼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与对乐器的掌控能力。最后,在学生能熟练演奏节奏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即对演奏进行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在力度变化中,木鱼组学生表现最佳,他们做了渐弱渐强的处理。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亲自感受到了节奏变化和力度、速度变化带来的场景效果,也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并乐于动手动脑来表现音乐。由此产生愉悦的情绪,对探索民族音乐文化有了更多信心。
(图一)
然后,在欣赏场景三“拜堂成亲”的音乐时,学生能从此乐段出现了更多的打击乐器的音响效果中感受出乐曲在此进入高潮乐段。教师引导学生主要感受锣鼓和木鱼的对话,并留意一个反复出现的节奏型:
,然后请之前的木鱼组尝试敲出这个节奏,这次要求比较简单,只需要他们能连续、整齐的演奏该节奏型,而其他学生则扮演老鼠成亲场面的观众,来表现拜堂成亲时的热闹场面。这个环节进行之后,有学生主动提出:固定的节奏型可以通过力度、速度的变化让它富有层次感,因此教师趁热打铁,请个别学生大胆尝试与表现,木鱼组的同学分别用中速和快速、强力度和弱力度演奏了这个节奏型。这个教学探索学生能从中体会:简单的节奏通过音乐要素(速度、力度)的变化对于场景表现具有推动作用,还能提升音乐表现能力与创造力,更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紧接着,在场景三“拜堂成亲”的音乐到达高潮时,鼓乐声突然静止,云锣敲出一个后附点的节奏
时,我将音乐按下暂停,让学生猜猜后面的故事,大胆想象进行描述。学生从音乐的突然变化能感受到画风的转变,大部分都猜到“猫来了”,音乐进入了场景四“抱头鼠窜”。我先让学生大胆创作后面出现的音乐节奏,有的学生说用连续、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表现四处逃窜;有的学生说用长短相间的节奏表现老鼠们的一惊一乍;有的学生说各种乐器一通乱敲来表现老鼠们吓得魂都没有了……学生们七嘴八舌之后,教师邀请学生对刚刚描述的场景用鼓、木鱼、锣等打击乐器演奏进行创编。学生踊跃参与,兴趣高涨。教师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感受、体验、模拟,情境创设等方式探索打击乐器表现特定场景的特点。由此产生的愉悦感也能让学生增强自我展示与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自信心,为继续探索民族音乐文化产生积极影响。
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著名地方音乐——绛州鼓乐经典曲目《老鼠娶亲》的赏析,探索了民族器乐教学在课堂中的新思路,并体现由此课程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体验、模拟、情境创设、乐器演奏等方法来由浅入深了解打击乐器的特点、音乐要素与节奏的变化如何发展音乐,以及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产生兴趣,并乐于继续探索,能形成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观,树立民族文化艺术的自信。
【参考文献】:
[1] 石莹. 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D].2015
[2] 殷璐. 浅议初中音乐教学的创新[J]. 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2014.
[3] 陶韵嘉. 以"民族音乐传承文化"为理念的中小学音乐教育[J]. 戏剧之家, 2019(29).
[4] 张婷婷.浅析绛州鼓乐的传承与发展[J]. 艺术教育. 2015 (08)
[5] 姚智华.学校心理教育重建:积极教育心理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