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惠娟
江苏省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 江苏省江阴市 214400
摘要:古诗言简意赅,但用字精妙,意蕴丰富,回味悠长。通过山水田园诗的教学实践案例,从古诗的音韵、画面、情怀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沉入古诗意象,品味这一类古诗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情怀之美,从而达到情动于衷的目的。
关键词:《书湖阴先生壁》 音乐之美 绘画之美 情怀之美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
中国古典文学权威袁行霈先生说:诗的第一个层次是语言分析;第二个层次是“意象分析”即“意蕴”;第三个层次是“意境”;第四个层次是风格。
古诗言简意赅,但用字精妙,意蕴丰富,回味悠长。不必严格按照袁先生所说的言、意、象、境四个层次去带领小学生欣赏古诗,但是,古诗精练的语言展现的画面,作者借典型的意象表达的情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是古诗教学中可以努力达成的。在《书湖阴先生壁》的课堂教学中,我尝试从这些角度引领学生穿越时空,徜徉在古诗营造的胜境中。
【教学案例】
一、初见“湖阴先生”
王安石是北宋伟大的改革家,也是一个诗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山水田园诗,题目是——(齐读课题)
1.理解诗题:
出示“题李凝幽居”和“书湖阴先生壁”请同学们比较,找找看有什么共同点。 “题”“书”都是写的意思,用笔写在墙壁上。“李凝”是名字,湖阴先生是一个人的号,古代文人大都会给自己取字和号。能称为先生者,应该不是凡人,老师猜测他必定德行和才华兼备吧。
湖阴先生到底是谁?他叫杨德逢,“湖”“阴”告诉我们他居住在一个有着幽静的胡泊和茂密树林的地方,类似于世外桃源吧!
2.读通古诗:指名读,划分节奏读。
3.吟诵古诗:同学们的朗读声音清亮,节奏鲜明。下面我们试着读出这首诗的平仄。平就是汉语拼音中的一、二声,用“—”表示;仄是三、四声,用“∣”表示,平长仄短。老师试着给大家读一遍。同学们也来试试。
【设计意图:破题环节,用旧知《题李凝幽居》与本诗题目作比较,温故知新,降低难度,让学生理解“书”在古诗古文中的意思。先生、湖、与阴字的解读,也激起了学生对这位隐者为人及居住环境的美好想象。引入平仄的吟诵方法,目的是为了在正确读,节奏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古诗的音乐之美。也是我对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承与致敬。】
二、走近“湖阴先生”
过渡:我们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读通读出节奏,还要能读懂这首诗,从而读懂诗背后的人。那么湖阴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来走近他,先去他家里看看。
1. 理解“茅檐长扫净无苔” (出示)
茅檐的意思是茅草屋,没有富丽堂皇,只有简简单单。净无苔三个字让你看到了什么? “净”:干净,干干净净。谁打扫的呢?难得打扫一次会干净得一尘不染吗?这是一个怎样的湖阴先生呢?
2.理解“花木成畦手自栽”
“畦”(图片出示)左边是“田”,右边是“圭”,这是什么样的田呢?《汉语词典》上说: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一般是长方形的。田里的庄稼像列队的士兵一般井然有序,这是怎样的湖阴先生呢?(爱美、爱自然、爱生活)
3.这样的湖阴先生正是品格端方的君子啊。 没有夸夸其谈,只有勤勤恳恳;没有追名逐利,只是平静淡泊。
4.怪不得王安石与他成了好友呢,所谓“主雅客来勤”嘛!读好这一句诗。
【设计意图:“净无苔”展示的是一个勤劳、爱干净的隐士形象,“手自栽”说明湖阴先生对生活,对美,对自然充满热爱,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高洁隐士。王安石之所以在晚年能和名不见经传的湖阴先生成为好友,完全是因为主人是个风雅之人。“畦”这个字离城市学生的生活有些远了,图片展示更加形象、易懂。】
三、读懂“湖阴先生”
1.站在先生的茅屋前放眼望去,又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诗句显红:水,山。怎样的水和山呢?
.png)
3.水有情谊,山又如何呢?“排闼”是个典故,排闼出自《史记》讲的是樊哙在其他大臣都不敢进入刘邦寝宫时,推门直入,忠言直谏的事。所以,排闼就是推开门。
4.我发现,诗人有时候是不讲道理的,明明是:“先生排闼见青山”非要写成“青山排闼送青来”,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是啊,“送”表现了青山的热情,豪爽。其次,“送”使优美安静的画面一下子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动静结合,富有情趣。
4.除了拟人,除了典故,除了动静结合,再观察一下,这句诗还有什么特点?(对仗),非常工整的对子呢?咱们师生也来风雅一回,我们也来对一下。
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
5.读懂这位湖阴先生了吗?你觉得湖阴先生的日子过得怎么样?(美,虽然茅屋简单朴素,但院子里春有繁花,夏有树荫,静的水,远的山,晨昏忧乐总相随啊!)
板书:茅檐花木本无价,静水远山皆有情。
【设计意图:末句最妙,最有深意。
①拟人手法的应用让山水的多情展露无遗,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想象说话,学生对山水的品格领悟深刻,且“送”字化静为动,精彩传神,使整首诗动静结合,读来唇齿留香。
②“护田”、“排闼”都是典故,但是“护田”容易理解,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我对“排闼”稍作点拨。
③对仗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学生已有不少积累,师生对对子,情趣盎然。山、水多情不如说是先生爱山爱水,在引导学生评价先生生活时出示我根据诗意自编的诗句作为本课板书,顺理成章。】
四、你愿意做“湖阴先生”吗?
1.王安石为什么要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写下这样一首诗呢?那就要了解王安石当时的写作背景。
出示写作背景:王安石是个执着的改革家,为了使国家富强,开展了变法运动,但因为各种原因,变法最后失败了。他两次被罢黜丞相的职务,这首诗就是他第二次被罢相后,晚年退居金陵时与湖阴先生做邻居时所写的。
了解了背景后,你能说说王安石为什么要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写这首诗了吗?对了,他在表达对这种淡泊名利生活的一种赞赏,表达对湖阴先生的敬佩。
2.那你愿意像湖阴先生这样生活吗?为什么?
出示:是啊,胸怀大志,激流勇进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淡定从容,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富足,自得其乐,也是美好的生活。
3.读一首古诗,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对生活、对人生有自己的认识,这就是古诗给予我们的财富。最后,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把高洁的君子记在自己脑海里,任生活多么喧嚣纷扰,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始终追求诗和远方。
【教后反思】
刘绍棠在《月迷津渡》一书的扉页说:“要读懂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光凭‘诗缘情’‘以情动人’是很不够的。关键在于情的特点乃是‘动’,故汉语有动情、动心、感动、激动之语……通过这样一首山水田园诗的教学,我觉得,古诗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学生情动于衷。
1.在诵读中品味音乐之美
所有的孩子在上学前几乎都会背诵一些家喻户晓的诗歌童谣,至于读诗的方式则千差万别,准确流利读,有感情地朗诵是常用的方式。当然,除了这些常规的朗读,打着节拍读,和着音乐唱,用平仄的方式吟诵,都能更好地使诗歌焕发生机。高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平仄有一定的了解,吟诵的过程中加上手势,可以帮助他们领悟诗歌平仄的奥秘,甚至了解一些写诗的常识,比如起句一般平声居多,为后句的激情蓄势;比如末句最后一个字基本为平声,表现诗余音绕梁、回味悠长的感觉;比如上句平声与下句的仄声形成鲜明的对比……抑扬顿挫、平平仄仄,多像一首首古老的歌谣,带给千年后的孩子别样的美。
2.在想象中欣赏绘画之美
山水田园诗大多意在言外,体会诗人情感须建立在画面感的生成上,如何让学生的脑海里浮现优美生动的画面,想象是极有效的手段。通过想象可以建立新的审美意象。全诗一共有四个意象:茅檐、花木、一水、两山,茅檐简陋,但庭院干净整洁,一尘不染,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茅檐里住着的,该是怎样清癯俊朗,品格端方的君子啊!院子里花草明媚,生机无限。这清幽的环境令人陶醉。分明是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是谁创造了这美景呢?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当然是湖阴先生啊!这样的日子,该是老舍笔下所说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想象这院子的主人的日子是平静简单的,心境是淡泊的吧。“一水”护着碧绿的庄稼,“两山”推开门送来春色,一护一送皆蕴涵着感情!带领学生沉入诗歌构筑的意象中,想象水的慈爱温柔,想象山昂首阔步,手捧绿色的虔诚,对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涵有重要的作用。
3.在思考中领悟情怀之美
“护”、“送”二字语带双关,有诗人对古人高洁品格的赞美,有对悠闲田园风光的向往,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后,学生们揣测两次罢相后的王安石内心其实还是渴望有一片改革的沃土让他施展政治抱负的。躲在景后面的,是诗人求而不得的深情。由景生情,情深感人。
读诗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诗本身,也应该在诗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检查自己,王安石和湖阴先生,他们过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这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有什么参考意义呢?有人喜欢像湖阴先生一样过平静淡泊的生活。有人喜欢像王安石一样轰轰烈烈,哪怕失败也无怨无悔。还有人说单做湖阴先生或单做王安石都不完美,年轻时应该拼搏奋斗,年老时退归山林,过佛系的生活。学生们在思考中不知不觉中体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了辩证地看待生活,习得了人生智慧。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老师要带领学生沉入意象,最简单、平常的意象中往往藏着最为深邃奥秘的情意,把诗歌中概括的意象通过想象、假定、虚拟加工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以此感受作者的情意,达到情动于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