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实践”东风,显“劳育”之效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模式的初探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熊浪静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熊浪静
        浙江省余姚市舜耕小学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县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作为全面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鲜明的实践性导向,有利于学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为其他四育奠定基础。但在现实社会中,劳动教育却存在被学校弱化、被家庭软化、被社会淡化的情况。因为,本文着重从学校角度去探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的策略。
        【关键词】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教育模式
        劳动教育并不是近几年才冒出来的新兴词,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他一直活跃在人类的教育史上,成就人的发展。当然,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行,其目的、性质、功效、地位也随之有所改变。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历史性地把劳动教育从传统意义上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升为重要教育内容,将其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从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德的劳动综合性育人功效。
        一、劳动教育的“真实”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劳动教育要贯穿、渗透于一切学校教育之中。劳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它可以揭示人的思想、情感、智力、美感、心理状态、创造精神,揭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意义。人生育人,而劳动则把人造就成真正的人。
        加强劳动教育,我们必须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劳动教育的关系,避免只讲劳动教育不要实践育人,或者用实践育人取代劳动教育的片面做法。劳动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是仅指片面的体力劳动教育,而是一个系统化、完整化的教育类型,担负着培养学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价值的重要任务。而综合实践活动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确定活动主题。从这个角度分析,综合实践活动包含在劳动教育当中,而劳动教育的价值也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得到实现。因此,劳动教育在学校教学中不能徒有虚名,必须真正纳入到课程安排中,必须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实实在教育内容,使之真正落地生根。
        二、劳动教育的“缺失”现状
        对待劳动,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是认为劳动光荣,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生活和文明幸福的基础。另一种声音认为劳动卑贱,教育应以培养远离生产劳动的“劳心者”为使命。在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下,后一种不和谐的声音似乎日益甚嚣尘上。劳动教育“有名无实”的背后,是其性质的模糊,地位的缺失,作用的异化。
        1.劳动教育性质的模糊
        现实生活中,提到“劳动教育“,不少家长狭隘地将其定义为体力劳动,联想到的是“洗碗做饭”“洗衣扫地”等,当然这些内务整理也是劳动教育的一个方面。但劳动教育的内涵不止于此,脑力劳动、知识劳动、创新劳动等也囊括其中。错误的认知,导致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被弱化。随着条件的改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形成,“精英教育”模式的推崇,家长更多关注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安全问题,认为劳动无用且耽误学习。因此,他们常常包揽包办很多事情,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时间,让其“一心只读圣贤书”,甚至因噎废食,限制孩子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这导致不少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自理能力差,心理敏感而脆弱,个性自私而霸道。
        2.劳动教育地位的缺失
        课程是教育的主阵地。从国家课程来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从未缺席,始终是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然而现实是学校的劳动课程和实践活动名存实亡,处于“说起来重要,实际上不要”的尴尬处境。部分学校对劳动课程要求不高,缺乏实践的空间和平台,加上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且任课教师多为兼职,因此劳动教育常常处于“可上可不上”佛系状态,必要时还得给文化课让步。再加上对安全问题的考量,学校在劳动教育上畏手畏脚,不敢有所作为与创新。这一没场所,二没课时,三没老师的劳动教育谈实施很难,谈效果更虚无。更有甚者,部分教育者将劳动教育完全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只看到其活动性的一面,没有正确区分两者的性质和地位,这样的认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劳动教育作用的异化
        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的基本能力,在于引导学生创造美好的生活,在于培养学生的正向的人生态度,在于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而困扰劳动教育开展的一大原因,是由于教师的劳动观念和教育手段存在偏差。一部分教师劳动观念淡薄,将知识学习与劳动学习当做对立面,妄图通过挤压劳动时间提高学生成绩。忽视劳育对智力、思维、语言发展的积极作用。一部分教师空有劳动观念,却苦无教学方式,单一的说教,强制的指派,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劳动的意义,并热爱上劳动。因此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年龄差异,以生为本,采用充满趣味性和创新性的“项目课程和行为引导教学法”,更能保证劳动教育的质量。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现象,不少教师将劳动作为处罚孩子的手段,使孩子在劳动中体会到的不是快乐与艰辛而是丢脸与羞耻,这样异化劳动的作用,只会让学生畏惧、逃避、憎恶劳动。
        三、巧借“实践”东风
        其实劳动教育所处的窘境,又何尝不是综合实践课程所面临的现状?因此,更需要“实践”和“劳动”通力合作,互为补充,共同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任务。那么,如何巧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东风,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哪?我们做了以下思考和实践,略有成效
        (一)改变观念,合力共管
        叶圣陶先生特别推崇习惯养成教育。而养成好习惯既是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其重要途径。劳动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合力改变劳动“缺失”的现状。
        1.家长:改变观念
        马卡连柯十分重视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他曾告诫每一位家长,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永远不要忘记劳动的原则。大数据也表明,凡是在家庭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教育的儿童,即使学校努力教育,也不会获得很好的熟练技能。因此,家长要转变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重视劳动教育,有意识地鼓励、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用正向的言论、亲身的实践影响孩子,成为孩子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和协作者。通过劳动,使孩子体验苦乐的同时,获得技能;品味成果的同时,养成劳动习惯。
        2.学校:加强教育
        从学校层面而言,学校要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拓展课程内劳动教育内容。围绕劳动教育,制定详细的课程规划,明确不同年级的教育内容,并组织多形式的劳动教育,保障每天有劳动时间、锻炼时间。

教师要提高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将劳育与其他四育并重,严忌以成绩、安全为由,挤压甚至取消劳动时间,反对“以课代劳、以教代劳、以说代劳”的现象产生。
        (二)生活教育,人事相趣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劳动教育就是一种生活教育,从个人的起居饮食到家务劳动和学校生活,都是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载体。
        1.劳动常态化:学会感恩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应鼓励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保证每天至少半小时的劳动时间。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内务整理为主,学会梳头穿衣、整理书包、系鞋带、折叠衣物等,同时结合游考,进行内务考核。高年级学生以内务整洁、洗菜煮饭、洗衣、卫生保洁、购物等为主,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掌握不同的生活技能,让孩子在劳动中获得成长。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构建劳动教育模式,我们选择学生最为熟悉的家庭生活为活动主题,并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形成劳动教养常态化。正如我校五年级段开展“小鬼当家”主题活动,要求学生“重温”父母一天的工作,包括准备三餐、洗衣拖地、整理房间、照顾弟妹、检查作业等。在活动体验反思中,不少同学表明自己未能坚持到底,看似普通的准备三餐,却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有同学写道:以前总觉得妈妈,无所事事,心里还有点瞧不起她,没想到全职妈妈比上班还累啊;有弟妹的同学,感触更是颇深:终于懂得了妈妈为什么这么急躁,一天工作下来,还要照顾哭闹的小孩,真是忍不住发脾气!……这样有意义的实践体验,既是对孩子动手能力的锻炼,也是对他们感恩之心的培养,使家庭关系更融洽。
        2劳动实践化:体验不易
        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会快乐。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单位,其常规管理往往和劳动教育相结合,比如设置班级劳动和服务岗位,制定行为规范等。日常,我们指导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和校园值周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工作,开展校园种植美化活动,大力开展与劳动教育有关的主题活动。
        我们学校后面有一块空地,经过规划整理,成为了我们的农业基地。农业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活动场所,还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独特的实践体验。学校以年级为单位,结合时令季节种植玉米、黄豆、白菜、西瓜等作物。从选种、播种、发芽、生长到开花结果,学生参与积极参与其中。实践前,学生需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实践中,学生需不断探索学习,了解不同植物的播种方式;收获后,学生又要及时地进行经验总结。身为农村学校,我校师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然而说来惭愧,如今也是“五谷不分”,因此学校特邀有经验的老农进行现场指导,各年级段也有“荣誉家长”加入其中,共践活动。“下田劳动”不仅让学生收获了相关的种植知识,更在实践体验中体会到了探究的快乐,劳动的乐趣,与自然接触的充实。感悟到原来“种田”也大有学问,真正明白了农民的不易与辛苦。
        (三)打破局限,“立新”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这生动的说明劳动教育对发展智力的重要作用。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打破学科的界限,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整合STEAM的跨学科学习活动,积极开发开设实践类选秀课程。同时,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不应仅限于家庭与校园,而应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在社会的熔炼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1)引进来:融合
        课程是对中小学进行教育的主渠道,其功能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是其他教育不形式无法取代的。因此,我们要强化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用环节,充分挖掘各学科中关于劳育的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得到劳动教育。例如语文教学中,学习《父亲的菜园》、《一夜的工作》、《居里夫人》等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在这些人物汲取力量,体会劳动的价值,学会尊重劳动。
        另一方面,结合本校特点和学生需求,将劳动教育与相关劳动文化相结合,大力开展社团活动、手工制作、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提升劳动实践教育的文化内涵。我校开展“中西文化研究”社团,主要讲授中西方糕点的欣赏与制作,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现场烹制三明治、寿司、蛋糕、水饺等美食。这些我们常见常吃却不常做的小糕点,通过一双双巧手制作出来,给孩子们带来了空前的成就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颗成为“糕点师”、“美食家”的梦想种子。难能可贵的是,在家长的配合下,学生们将这一爱好延伸至课外,我们时常能在“朋友圈”看到亲子合作制作美食的视频与照片。这一堂堂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实践课,点燃的何止是梦想与兴趣,更多的是全新的劳动体验。
        (2)走出去:创新
        劳动教育主张“走出去”,充分利用各类基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团队日、综合实践、社会公益等活动,让学生以社会和他人为中心,在劳动中学会责任与付出。
        将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类活动相结合,扩大了劳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容。近期,我校展开了“走访敬老院”、“清扫街道”、“义卖书本”、“旧物回收”、“去牛皮鲜”、“小小交警员”等活动。以学校附近的小区为实践基地,我班积极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体验义工角色,将班级成员分为“门卫组”、“卫生清洁组”、“老人慰问组”、“儿童辅导组”等。各组或定点摆摊,接受小区委托;或主动出击,寻求服务机会。活动前期,宣传组就“社区是我们家”活动开展了积极的宣传,活动当天更是拉开横幅“社区是我家,文明靠大家”进行号召。这段独特服务经历,激励了学生关注陌生人,热爱社会的积极心态。
        劳动,使人猿相揖别,造就了我们人类自身;劳动,化腐朽为神奇,推动历史车轮前行。身为教育者,我们要重视劳动教育理念的转化,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形成劳动教育常态化, 重视学科的融合和社会资源的利用,开创劳动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①李珂.行胜于言:论劳动教育对立德树人的功能支撑[J].教学与研究.2019(5)
        ②刘美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落实机制[J].法制与社会.2019(6)
        ③刘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J].新课程研究.2019(4)
        ④王维审.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概述[J].中小学德育.2018(7)
        ⑤柳夕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成为劳动教育最佳载体[N].中国教育报.2019(2)

【作者简介】姓名:熊浪静  出生年月:1990年3月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   学历:本科  职称:小学一级  从事的研究方向或工作领域:小学综合实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