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周艳霞
[导读] 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也是关键阶段,该阶段的教育对儿童的身心成长

        周艳霞
        安丘市官庄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也是关键阶段,该阶段的教育对儿童的身心成长、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崛起,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留守儿童问题这一特殊而严峻的社会现象。基于此,对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创新模式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外出务工农民逐年增多,这些家庭的孩子因种种原因留守在家,形成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及正确的教育引导,内心缺乏归属感,逆反心理较为严重,极易产生孤僻、自卑、抑郁、暴躁等负面情绪,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有的甚至还会产生一些不良行为,给家庭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
一、留守儿童概况
        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数量达6100万左右,其中近半数是其父母双方同时外出。78%左右留守儿童由其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由其亲戚或朋友抚养,其余为不确定甚至无监护人。该背景下,留守儿童极易出现性格孤僻、自闭、暴力倾向、价值观扭曲,甚至徘徊或游走上犯罪的道路的边缘。据统计,留守儿童犯罪率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70%,且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关爱其身心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存在问题
        (一)农村教育资源匮乏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学校缺乏科学的学前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并且学前教育严重“小学化”,忽略学生的德、智、美、体、劳的启蒙教育与发展,不符合学前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原则。
        (二)农村教学环境和条件较差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投入到农村教育方面的经费逐年增长,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之下,各地在农村教育方面所投入的物力和财力都明显不足,导致农村教育经费捉襟见肘。在这种紧张的经费支出情况下,农村学校往往能省则省,投入的教学设备等软硬件就显得极为简陋。如在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方式中,教师化身“网络主播”,通过在线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则可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方式在家同步学习,但实际上农村教育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很多教师设备跟不上,更不要说学生,严重制约了他们通过网络直播来开展学习。
        (三)家庭教育缺失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群体进入城市发展,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逐渐增长,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面临极大的缺失。首先,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基本上是与祖辈群体一起生活,由于祖辈群体的年龄较大,在照顾孩子方面难免存在精力不足的问题,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慰藉,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其次,农村老龄群体的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对于孩子较为危险的行为不能及时地制止,导致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堪忧;最后,由于农村老龄群体受教育水平较低,无法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影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建议
        (一)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是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与组织者,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各地可基于“专职化”“专业化”的原则来培养出一支实践能力强、业务素质高、专业性强的农村教育师资队伍。要提升农村教师的理性认知。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下,迫切需要提升农村教师的理性认知。

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与参与者,更需要不断增强自身修养、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既有利于农村教育质量,又有利于实现农村教育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现代教育发展要求农村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素养与创新性的教学思想,同时还要树立起开放性理念、个性化理念、创造性理念、人本主义理念、主体性理念等。农村教师不能再局限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合作者与引导者,要主动与学生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重塑家庭教育
        为解决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农村教育工作者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提升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工作的认知,从而实现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重塑。首先,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相关知识的宣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其次,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应鼓励学生家长任选一人留在农村陪伴学生,从而保证农村学前家庭教育工作可以得到一定的人力资源支撑;最后,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者可以引导拥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家庭,带领孩子一起进入城市发展,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还可以降低留守儿童的数量。
        (三)重视社会教育功能
        其一,建设完善的教育监管系统,使其成为教育的保障。对于留守儿童可以进行相应的教育指导,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构建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定期访问制以及在外务工父母联系制度,这样也便于出门在外的父母能够及时掌握孩子的情况。其二,对于《义务教育法》需要坚持贯彻的力度。适龄儿童需要接受教育,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家长和社会应尽的义务,政府需要严格监督,提高地区的就学率,并且控制孩子辍学的比率。其三,对于学校周围的整顿,特别是影响孩子成长的营业场所,例如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需要定期审核。对于学校周围的社会闲散人员,也应加强巡逻,避免孩子与其接触,保障给孩子营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学习环境。
        (四)采取多种措施让农村教学不断档
        首先,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目前,农村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在于资金不足,已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已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学校要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足够的专项经费,这是农村教育工作得以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物质保障。而各地政府应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或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来明确规定农村教育经费支出应该占到全年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等。其次,“办法总比困难多”,虽然地理位置偏僻的农村地区不太具备网络授课的条件,但只要肯认真琢磨、深入调研,那么一定能够找到好的办法来让农村教学不断档。
        (五)增加资源投入
        为解决农村学前教育工作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地方政府部门应增加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源投入,从而满足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为农村学前留守儿童营造更为优质的学习环境。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重视,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教学资金的支持,为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获取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其次,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减免外来务工子弟的受教育费用,从而鼓励更多的农村群体在进入城市发展时,将孩子带在身边接受教育;最后,政府部门应加快新城镇的建设,提升农村的经济收入水平,不仅可以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可以增加农村教育事业对相应教育人才的吸引力。
结束语
        留守儿童属于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属于社会的责任。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林弘扬.经济学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J].今日财富,2019(24):16.
[2]王胜玉.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9(27):9-10.
[3]朱红.当前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分析[J].散文百家,2019(06):165.
[4]李艺.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210-211.
[5]王淑君.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管理模式探讨[J].中华少年,2019(03):1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