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蕾 董文志
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 262233
高考试题注重对考试说明界定的核心主干知识的考查,着重考查考生对化学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考试说明为高三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对高三化学复习的应对策略。
一.课本是“根”,“两纲”是“脉”
长期以来,进入高三复习,备考主要依赖于各种复习资料,填写学案、无限量做题成为主旋律,而教材却成为“配料”、“药引子”,成了名副其实的“教辅”。为扭转这一态势,使高考不至于背离中学教学的根本宗旨,积极引导广大备考者回归正途,高考化学试题坚持“依纲不离本”的宗旨,起到正本溯源的作用。
高考知识体现课本内容,高考的最终落脚点是课本,而课本、《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特别是《考纲》已明确的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认真研究“两纲”就会把握高考的“脉”。了解命题趋势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这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特别是在新教材使用后考试内容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两纲把握更显得重要。根据两纲要求,找到各个考点在课本中的“根”,并落实到位,做到以课本、两纲为依托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上升到两纲要求必备的能力。切不可舍本逐末,重教辅轻教材。要充分认识到“《大纲》是依据、课本是根本、资料是补充”。复习过程中,不可盲目探测不确切的高考信息,把精力浪费在猜题上,不可大大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范围,也不可刻意地为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从而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
二.重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贯穿到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化学实验知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也充分体现了上述化学特点。所以,一定要在平时化学实验教学上加大力度,有条件的学校,最好是能让学生多看看化学仪器,多做常规实验,要重视仪器的使用和规范的基本操作,并能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
实验是理综试题的重头戏,高考化学试题的难度往往出现在实验题中,为此,要高度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实验题,发现具备以下特点:素材的选取呈回归课本的态势;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的考查;试题考查方式体现由浅入深、从课本到创新;试题考查重点是考查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等);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实验仪器、装置、现象、操作和设计均在考查范围之中。针对以上特点,应努力做到: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只有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做实验的情境之中,才能做好实验题,否则,学生可能就答不对或答不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以适应开放性试题。
使学生在遇到新的实验情境时,要学会联想到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将其合理地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的实验题。在注重课本实验复习的同时,还要科学的设置实验训练题,使学生见多识广,在应考中从容应对。
三.重视化学用语的使用
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认识化学用语是化学研究中重要的表征手段,熟练运用化学用语进行表达,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以及常见物质的名称、化学式。化学中,有很多专用化学名词及化学符号,而历年高考阅卷中,对专用化学名词及符号的书写要求非常严格,错写或乱写一律不得分。如,“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不能说成其它的保护法,再如“酯化”不能写成“脂化”,“硫酸铵”不能写成“硫酸氨”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错误主要体现在:不配平或漏写生成物;有机反应方程式多写了或少写了氢原子;漏写重要的反应条件等。另外,要求写离子方程式,但写成化学方程式,不得分。
平日教学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1.熟练掌握常考的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热化学方程式。
2.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使用化学用语时常见的勘误表。
3.经常性的复习、提问化学用语,特别是在每次考试前。
4.平日考试提高要求,不规范不得分,不准确不得分,不认真不得分,扣分扣得学生心痛。
5.每次考试结束要求学生把试卷上涉及到的化学用语再练习。
四.精选习题,精讲精练
课堂上,讲述要精要、精到。精要是要讲清重点、难点、易混点,讲清知识体系,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让知识之树在学生心中扎根,否则,不仅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会影响复习进度和课堂容量。精到,就是要讲授到位,横向到边,倾向到底,前联后展,但讲要有尺度,太透会使学生不劳而获,造成思维惰性,引不起思维波澜,只是风吹水面,不留痕迹。要通过讲,来启迪学生思维,“雏鸡只有琢破蛋壳才能自己站起来”,“不给学步的孩子送拐杖”。不提倡让学生不跳就摘到果子,要让学生跳一跳甚至跳两跳摘果子。
训练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题目,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巩固基础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逢题必做,拣到篮子就是菜,势必会沉溺于题海,这样,虽做了大量的题目,但多数可能是生吞活剥,连滚带爬勉强做过去,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仍然有可能做不出来。题海战术不能提高学生能力,只能让学生消化不良。因此,教师首先要跳出“题海”,认真筛选习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少,少中求优。既重视知识深度和知识体系,又要注重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帮助学生走出题海,通过演练,力争学生举一反三。
熟悉高考题,研究高考题,用好高考题,将这些高考题归类、分析、进行优化整合、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变通(能力)的处理后,让同学进行强化训练。做这些工作时,可以将试题的改编和《考试说明》、课本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将《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和要求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并信手拈来,将知识和能力准确无误地传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