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黄鹏
[导读] 历史核心素养是目前历史教学过程中最为热门的理念,

        黄鹏
        山阳县漫川中学 陕西商洛726406
        摘要:历史核心素养是目前历史教学过程中最为热门的理念,同时也是广大历史教师教学的新追求。本文在总结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在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做好高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
引言
        高中教学过程中,高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历史也是各级教育部门重点关注的学科。以往的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任务主要是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历史教育者们所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首先,老师对教材的内容没有创新。在当下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大多数只会依据教材来教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运用教材中的内容。单纯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述,使得学生可以真正接触到的历史知识少之又少,造成学生学习的知识很受局限。况且历史的教学内容都是离学生现在比较久远的,就使得学生难以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长此以往,课堂的教学会一步步瓦解学生对历史最初的兴趣。其次,老师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大多数的老师都会受到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影响,使得课堂的教学模式单一。灌输式教学是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学生对事物的主观思考能力受到限制,课堂的气氛过于沉闷,打压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更加影响高效课堂教学的形成。最后,老师在课堂中展开的实践活动太少。现如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阻碍,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一直是以灌输知识为主,很少举办关于历史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模式一般都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学校以及老师很少举办关于历史的活动,比如,带学生去参观和历史有关的博物馆、关于历史人物的博物馆等等。
2、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2.1、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笔者认为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奠基石,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发展,立足于特定历史背景下分析历史史实,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重要理论支撑。例如历史教师在教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时,可以从教材中对秦始皇、李斯、商鞅的政治理念入手,结合典型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中央集权制对我国古代政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一举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制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是基于特定历史背景下,正所谓是“分久必合”,秦朝结束了各国分裂割据的形式,统一了六国,为中央集权制的实施奠定了政治基础。秦始皇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进行中央集权,例如统一文字,奠定小篆在书写上的地位;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推行法家思想,制定严苛的律法制度;实施朝议和郡县制度,便于皇帝的管理。学生通过对教材的自主解读和探索,对于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进行分析,辩证看待这种制度,在诸侯割据分裂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多民族的融合,利大于弊。
        2.2、合理构建教学方案
        高中历史教学本身具有强烈的学科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让学生可以将历史课本中的相关内容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维度的层次去思考和分析历史事件,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生的背景和后期产生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将核心素养的思想融入到历史学习课程的每个环节,从前期的教学设计工作一直延伸到具体教学方法的输出,均能力求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着力于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和技能的深化情况。

在具体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上,教师应该从思想开始转变,要有创新精神,贴合核心素养的要求重新构建高中历史的教学,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一列可视化的手段将历史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从客观的角度认识历史,感悟历史。
        例如,在高中人教版历史“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思想上改掉以往填鸭式的陈旧思路和老套的教学方式,可以将20世纪以来的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为同学们呈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以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四条主线,分别构建其各自的本质特点,延展多层的分支,使学生生动、系统、深刻地了解20世纪以后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构建各大思想理论成果的时间轴,通过时空定位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从深层理论知识的角度剖析历史事件,潜移默化地养成“空间观念”,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2.3、引入问题驱动教学
        教学设计方案的改革需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力求整体的教学思路是本着从历史核心素养方向出发,在改革完善教学设计的同时,教师也需要引入实际问题相配合,辅助设计方案的具体落实。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单纯的教学可以实现的,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问题的驱动模式,以交流互动的模式引导学生的探究思路,深化问题的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分析历史事件,认知历史的价值观与根源影响。
        在学习《文化大革命》时,由于我求成心切,既想课堂紧凑,又想让学生高效全面地完成任务,就在用多媒体展示文革的荒唐现象后,给出问题:“文化大革命”是不是真正的“革命”,为什么?有什么危害?结果浪费了诸多时间,学生还是比较迷惘,讨论回答不尽如人意。我马上想到“问题是不是有点儿大?难度有点儿高?”所以把问题分解成以下几小问:1)文革发生于何时?2)由何人发动?他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3)这场革命开始结束的标志是什么?4)“文革是不是真正的“革命”?危害有哪些?学生就轻松了许多,思考也不会那么不着边了。再让学生思考讨论:文革的性质和给我们的启示时,学生就讨论的非常积极。
        2.4、在教学时培育学生具备史料证实的意识
        史料证实是让学生在得到史料之后进行分析,分辨其真实性。因为历史有不可逆转的特点,只有利用现在仅有的史料来进行分析和理解,完成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如果要正确客观地探索和分析历史事件,就需要增强史料搜集和整理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历史必须具备的。
        比如,在进行“拿破仑帝国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复辟”这一教学内容时,拿破仑说过一句话:“中国是一头沉睡中的狮子,只要它醒过来,就会让世界都为之惊叹。”大多数的中国人会由于这一句话提升对拿破仑的好感,但是通过史料和实证的探索就会认识到,拿破仑其实后边还有半句话:“趁它目前还没醒过来,那就使其永远地沉睡吧!”把这句话整体联系起来就会发现理解得会有很大偏差,出现这一理解的根源就是对史料的辨别能力较差。所以,老师这时就要在历史课堂教学时,对学生这一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育和提升,使得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的核心素养。
3、结语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要把核心素养贯彻在每一个教育环节,把教材和时政新闻等与历史史料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史料和历史解释能力,加快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孙晓妮.巧用多媒体技术实施高中历史直观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1):38-39.
[2]刘谦.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22-23.
[3]王珩.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对策探析[J].才智,2019(30):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