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桂珠
福建省长泰县第三实验小学 363900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要善于提问,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要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科学素养
进行科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使学生乐于探究,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科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四个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科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在教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中,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米饭吃在嘴里会变甜?有的说是因为口水,有的说是因为米饭本身就是甜的,还有的说是因为牙齿……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我才点出原因。因为我没有阻止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所以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淀粉和碘酒的混合会出现什么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迫切地想知道结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了浓浓的探究欲望。
又如在教学《有趣的磁现象》时,在开始上课前,我拿出一个擦窗器进行演示:事先准备好一块玻璃,在玻璃的两面各放一块擦窗器,其中玻璃的一面面向学生,一面靠近老师。移动靠近老师的那块擦窗器,另一块擦窗器就跟着移动,这样只花擦一面玻璃的力气就把玻璃的两面都擦拭得干干净净!学生一看到这种现象都感到神奇极了,纷纷惊叹不已,瞬间兴趣高涨,跃跃欲试。这时,我顺势引导:“为什么擦窗器可以这样自由移动呢?”通过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回归课本,开始新知识的学习,这时探究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只有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学生才会主动学科学,乐于学科学。只有学生爱上科学、爱上科学课,才能在科学课堂上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巧妙激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时我们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提问,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另外,教师也要善于激疑问难,结合教学目标提出一些假设性问题或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回答。帮助学生拓宽探究的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索精神。
如在教学《果实里的新生命》一课时,让各小组分辨出各种物品的果皮和种子时会犯难:香蕉、花生和西红柿的果皮和种子分别是什么呢?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进行实验,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自己解剖观察,知道了花生的果皮就是花生壳,花生仁是种子;西红柿胶液中白色的籽就是种子;香蕉中那褐色的小点就是它已经退化的种子。在这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对果实的构造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又如在教学《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时,通过制作酸奶,并提出问题:在什么条件下,微生物的变化可以引起食物的变化?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发散性思维。
三、自主设计探究计划,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科学课堂提倡以积极主动的探究方式来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在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科学素养[2]。
因此我在教学中,重视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计划,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同时在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大胆设计;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形成内化的科学素养。
如在教学《神奇的电磁铁》中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时,影响的因素多,需要的注意点也多,再加上学生的水平能力参差不齐,设计实验计划时难度较大。因此我先是引导学生根据电磁铁的结构组成及其制作材料进行猜测,将可能影响的因素一一列举出来,同时也猜测可能影响的因素与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关系,接着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因素进行验证。然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实验计划,在交流中完善实验计划,懂得什么叫做控制变量法。最后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并且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让电磁起重机吸引更多铁。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自己参与设计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在这样的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实验技巧和方法,并学会应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又如在教学《看不见的空气》中“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活动时,我先提问 :“既然空气无处不在,那它占据空间吗?”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的用打气筒把空气装到气球里,有的用塑料袋装,还有的把纸团塞到玻璃杯底部,倒扣直立按入水底的方法来进行验证,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给了我太多惊喜。学生全程亲自参与实验设计、操作、观察、交流、记录、整理等探究过程,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科学素养。
四、联系生活,延伸探究科学的课堂
科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生活中挖掘素材引导学生认识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情感、形成科学素养的鲜活源泉[3]。
如在教学《宝贵的耕地》时,因为我们学校位置属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对于耕地并不陌生。因此课前安排学生调查、搜集身边关于耕地的信息。在课上,学生的搜集来的资料出乎我意料,令我受益匪浅。如有的学生竟然会由科学课联想到语文课上的古诗“名随土地贵,味逐水泉迁。”;也知道了现在农村的很多自建房都是用红砖建的,但生产红砖需要耗费耕地……看到那一幅幅因人类的发展而破坏耕地,进而又使人类受到危害的照片,大家深深感到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制定保护家乡耕地的措施,让学生树立保护耕地资源的意识,也让学生明白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
又如教学《植物长大了》一课中“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时,结合当地实际,建议选用黄瓜、绿豆等生长周期短的植物。然后讨论应该记录哪些植物生长的熟路,如何记录数据,记录的数据如何处理。指导学生总结观测记录的方法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在操作实施中,提醒学生每天(或每几天)把自己观测的数据在图表中表示出来;最后,定期召开交流汇报会,小组反馈实验情况。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像科学家那样,亲自去实验、观察、测量、记录,然后研究记录到的科学依据、科学事实,定期汇报。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是学生形成科学素养必不可少的训练。
五、结语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授之以渔,为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3]刘勇.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养培养[J].课外阅读,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