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燕
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中心小学
【摘要】议论文用词严谨严密,遣词造句非常讲究。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 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如何让学生对这类文体产生兴趣,笔者以小学阶段统编版六下《为人民服务》为例,希望能在教学文本时本着“内容与形式兼顾”“人文与工具兼得”的指导思想,抓住“教学价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情感表达”四个方面,紧扣着“意,法,言,情”等立点,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丰富体验,增长才干,发展思维品质。
【关键词】议论文体 思维训练 教学要点
议论文是小学阶段比较少见的文体,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的《为人民服务》一课,作为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议论文,它有着积极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其实这是一篇毛主席临时发表的演说稿,与严谨的议论文是有一定的区别。但根据议论文的体裁要求,这篇课文《为人民服务》又具备了议论文的几个重要要素。首先,文章有鲜明的论点,既有中心论点,也有分论点来阐述。其次,文章也有得力的证据,司马迁的名言,李鼎铭先生的建议,都是在为文章提供有力的支撑。最后,文章也有严密的论证,四个分论点紧紧的围绕着主论点展开,进行全方位的论述,准确、鲜明、有针对性地进行辨证。
由于议论文这类文本是以阐明主张、论述事理、对人和事进行评论为主要内容,没有特别华丽的词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所以常常会让人感觉学的很枯燥,教师也不知如何上的高效。怎样上好这类课文,笔者将从文体特征出发,以《为人民服务》为例,寻找一条教学的捷径。
一、把握文体特点,挖掘核心价值取向
小学阶段出现议论文文体教学虽属冷门,却因冷而热,反而因为接触了过多的记叙文、散文、抒情文,因“少而精”而更让学生产生兴趣,这份兴趣就需要执教者合理利用。其实,任何一篇文章作为教学用件,可教之处很多。思考一下,其实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比起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议论语言相对较多,比如统编版六下的第五单元口语交际让学生辨一辨,论点是不可以说谎或可以说善意的谎言,这时候学过议论文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论点出发,进行论证。学生这时候就需要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所以在小学阶段,议论性文体教学价值是必要的,而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就是——思维。教学的重心要放在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尽早接触这样的文体,了解并熟悉这种文体后,以便为他们今后学习作好铺垫。
二、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一)把握文体的观点,感悟价值是非
议论文是非价值非常直观,如《为人民服务》一文,毛主席主张的观点就是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那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可能会有两种情况,要么被作者说服、要么心生疑惑。所以我们就会根据所获悉的作者观点,进而去关注他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当我们被作者的摆事实、讲道理所信服的时候,我们就有了这个价值观,那在这整个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也经过了质疑思考、辨析论证,学会了区分客观事实和主观意见,分析作者理解的是非观,恰恰也是在培养自身是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二)体悟语言形式,感知表述方式
议论文的语言准确、严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给人清晰的逻辑感。不少教师就会认为这样的文章,不适合进行言语表达的教学,或者说教的方式很枯燥。其实入选小学教材的议论文,以《为人民服务》为例,我们就可以在“趣而细”的语言教学上下功夫。
比如毛主席在论述“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各有不同”这一观点时,采用了引用典故、举出案例的方法,他写道文学家司马迁以及他对于生死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论据,达到了说理效果,在此基础上,又通过“为人民利益而死”和“替法西斯卖力的人去死”进行对比论证,用这样形象的比喻来印证“重如泰山”和“轻于鸿毛”。读者在这里已经心里明镜昭昭了。最后达到最终结论,水到渠成。如此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是教学的最佳语言文本,也是儿童模仿言说,提升表达能力的绝佳样本。
那执教者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精彩表达,从激趣入手,并适当作拓展练习。如:让学生查资料,了解古今中外名人对“死亡”的相关认识等,增广见闻。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对比论证:为什么毛主席用这一典故,不选其他的,他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当学生对文本感兴趣之后,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的表述观点的部分,学习毛主席这种“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借助高涨的学习热情,借鉴经典的“样本”,然后让学生模仿写自己的观点,用正反对比进行论证,让学生学习之后获得满足感,真正做到把“样本”用足、用好。
三、精选教学策略,巧抓关键字和思维训练
《为人民服务》这一课,距离现在学生的生活时代较远,我们可以事先了解这样的相关背景知识:“张思德是谁?他和毛泽东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给他开追悼会?毛主席为什么参加还要发言?这和悼念张思德有什么关系?”等等很多问题先列出来,通过一系列的搜集资料和了解相关背景,消除学生学习议论文的畏难心理,然后带着非常厚实的知识储备进行上课,学生就会信心满满。
(一)巧抓关键词以事半功倍
找文章的关键句和关键词,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观点。议论文无论长短,都一定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候论点会直接隐藏在题目里。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有时候除了大论点还有一些分论点,这些分论点往往都是隐藏在一段段中,比如《为人民服务》中,围绕着大论点“为人民服务”分解成“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等几个分论点。
那论点之间是如何抓住关键词层层递进的呢?就拿第三段“不怕批评”这一个论点进行举例。这四句话中第一句讲我们欢迎批评,第二句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四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句与句之间是通过“因为......所以......,如果......就......、不管......都......、只要.......、就......”等一系列关联词语紧密连起来的,意思层层递进,达到论证观点作用。
(二)实而全地伴随思维训练
相对其他文体,议论文最大的价值就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所以,我们可以主张教学全程要“实而全”地伴随思维训练,在扎实、切实的训练中发展思维能力。
首先我们会发现在议论性文体写作中,作者需要借助某种严密而有逻辑地思维,才能合理地组织语言论述观点。因此通过学习议论文,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解构作者的思路,学习并借鉴作者的思维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锻炼了学习者自身的思维,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例如在《为人民服务》中,让学生明白合理分析、善于质疑的重要性。一开始我在提炼文章四个分论点时,我运用了一个策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后填空: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毛主席从怎样对待_______、怎样对待_______、怎样对待__________、怎样对待_________这四个方面加以论述。这仿佛给了孩子们一个“脚手架”,他们以此为梯,一步步进行攀登。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甚至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了辨论,终于达成了共识。文本的语言也在这样的体验中融入学生内在意识的语言系统,促进了学生语言严密性的发展。
四、紧扣教学主旨,体悟情感表达
并不是说议论文就是枯燥冰冷的语言风格。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其实分析透彻之后,这也是一篇怀念张思德同志的追悼文,里面包含著深深的情谊。
(一)对张思德的沉痛悼念之情
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即兴完成了这篇演讲稿,充分表达了毛主席对张思德同志的高度评价,肯定了他牺牲的意义,将沉痛的悼念之情转化成全军共奋斗的动力。所以本篇议论文就要以此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对李鼎铭先生的感激之情
文本中,毛主席用了李鼎铭先生的党进言的例子,表达了对先生的感激,感激他为了人们利益着想,进一步论证中心点。
(三)对战士们的关心爱护之情
文中“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此从悼念一位同志的情感升华到关爱整个队伍。
(四)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之情
全文的主旨是在表达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所以文中有很多处在表达这一思想感情,如“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决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字字句句都深入民心,表达了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所以在教学时候,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感悟,让他们对议论文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内涵有所了解。
经过对议论文文体的策略研究,笔者总结了如上这些方面,通过课文的内容及语言特色,进而帮助学生梳理、归纳、提炼论点。发现议论文体其内在的特质与规律,面对不同文体的文本,作为教师,除了关注共性的阅读规律之外,还应该兼顾到文章的文体特点,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姜云干:《例谈挖掘议论文语文味的策略》《小学教学参考 (语文) 》[J].2012,
[2]秦飞飞:《抓文体特征感悟理性美》.《江西教育·综合版》[J].2012, (12) 摘自:例谈如何优化小学议论文教学
[3]薛法根. 文本分类教学.实用性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6.
[4]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