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焱华
宁波北仑弘途技工学校
摘要:职业教育承担着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教导,使学生成才的职责,还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人文品德的教育,使学生成人的职责。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把职业教育视为“经济发展的柱石”、“民族生存的基石”。我国的职业教育也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职业院校数量在不断增加,其办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从招生规模,就业形势来看,职业教育已迈入了新的快速的发展之道。尽管如此,社会上依然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适应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仍然稀缺。如何有效地利用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更快速适应岗位需求,是职业院校急需研究的课题。
从招生中我们接触到很多文化成绩差和有厌学情绪的学生,造成这些学生现状的原因不是学生智力因素,而是学生的情感、意志、习惯等非智力因素,这些学生缺乏学习文化知识的内在动力和目标。但是这些学生的智商并不存在问题,甚至有些学生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本文所要探讨的便是在正确认识和面对职业教育生源实际的情况下,思考培养怎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阐述观点。
一、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定位
从人才的种类来看,有创新性拔尖人才,也有大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还有位居生产一线的高、中技能的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中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如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和职业的内容之间经常会有重叠和交叉,这就要求技能人员能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多种通用技能,并具有责任心、团队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等必要基本素质。且职业活动中对技能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要求,根据工作中发生的临时性变数,能及时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工作。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需要从以上特性考虑,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新型技术性人才。
二、坚定理念,德育为先
十九大报告指出,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立德树人” 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学生德育为先的原则。职业教育中的立德树人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任务,培养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基础夯实、技能精湛的学生。《左传》中讲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之说。”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说明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根基,尤其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更凸显紧迫性和必要性。
首先,要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在公共学科课程体系中深化德育教育,将德育融入专业学科课程教学中。课堂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培育优良人格的主阵地。从学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到各课程的教学整体设计,应把德育贯穿其中,成为一条人才培养的主线。不同专业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毕业生就业方向的不同,系统地整理各自专业的德育要求。如轨道交通等公共服务类专业,需将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实施。而电子电气专业课堂,教授专业技术的同时,可添加社会上一些盗电等负面案例,来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机械制造专业课堂教学中,分析中国制造时,可有意识地融入民族自信、爱国主义等元素。
其次,要加强大国工匠的宣传,利用工匠们的成长事例,启发学生、激励学生,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大部分工匠成功的关键是对所从事职业的一种从兴趣转化而来的志趣和自主的追求,从而引发他们对自身职业生涯的清晰规划,和为了实现这一规划所作出的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由此可见,兴趣、规划、坚持不懈是工匠成长的基础。在充分掌握学生的职业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前提下,认真分析学生性格特点、能力、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及知识技能结构,以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最大化为目的,作出可有效实施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技能人才一样可以出类拔萃,成为大国工匠。
再则,要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夯实人文基础。高尚的人文品格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和核心,要大力推行人文教育,建构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丰满学生的个体精神。如从学生“立人”的角度,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积极组织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的文化实践活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和挖掘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高雅的情趣、顽强的追求、坚韧的意志,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以实践性教学,促专业技能的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已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化,企业对劳动者技能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教育强调学生掌握实践操作的知识技能,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应与社会实践、行业发展密切联系,根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设计并安排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践育人更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是学校人才培养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加强实践性教学,一方面在教学安排上,专业课程要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学时数,职业院校要有效利用好各类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习实训。积极推行认知实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践方式,强化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估。通过阶段性的实践教学安排,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学生的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实行开放式办学,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是实现现代人才培养的保证。积极发展与政府、产业、行业、企业的对接,提高学生与前沿学科理论的接触。
推行校企合作,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企业的合作办学,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利用双方的优势,学校可共享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实践场所方面的资源,缩短技能人才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同时,学校和企业的紧密结合,可以使学校最快的接受来自企业、市场等方面的需求,以便于及时地对培养目标做出调整。职业学校可设立规范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标准等,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以技能传授为主,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转化和专业技能的获得。
推行现代学徒制,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教学设计与生产要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中,经历实际生产中的工作运作,通过观察技术工人的操作和自身的岗位训练,结合学校所学知识领悟其中,最终实现技术知识体系的构建。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同时应针对产业结构的需求做出及时地调整。改革和完善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适应社会经济变化,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应对就业形势严峻性的必然反应。探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不仅能保证人才的质量,更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张晶.《国内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6年第07期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编
赵新法.《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德育·道德法律与人生》.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8年修订
《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