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赞波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曾国藩学校 417700
摘要:初中语文课程中承载了民族文化的传承,课本中的知识点中有着大量民族特色文化。教育教学系统中要求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学习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耕读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份子,也是民族优秀的文化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耕读文化,需要从多方面综合切入。
关键词:初中语文;耕读文化;教学融合
耕读文化是指半耕半读的文化形式,该文化又被称为耕读传家。古代知识分子追求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传统文化系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融入耕读文化,需要从教学课本内容、学生学习方式、教学活动等多方面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通过融合更多文化,塑造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立足于语文课本的知识点,树立起耕读文化的体系感
耕读文化是一种形式认可,在教学活动中很难用某种方法定义。但是这种文化形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被看重,是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美好品质的重要表现。所以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耕读文化,需要挖掘课本中的知识点,为学生树立起耕读文化的体系感。这种体系感的形成和发展,是保证学生确立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有效形式。
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这节课内容就充满了耕读文化符号。在桃花源记的核心内容中,充分展现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桃花源记展现了与世隔绝中男耕女织的田园风光,整篇文章也充满了文人的情怀。这些知识点就是耕读文化的代表,陶渊明还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其文章、诗词透露出的耕读文化气息非常浓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挖掘语文课本知识,可以快速为学生树立起耕读文化的体系感和形象。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耕读文化,首先要为学生树立起耕读文化的认知。让学生快速抓住耕读文化的要点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整体学习效率。耕读文化中的具体特征,在陶渊明这类诗人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重点。耕读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务实求真,这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学生在学习中可以率先抓住一个代表,进一步深化对整个体系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二、转变传统学习模式和方法,实践中塑造耕读文化风向
虽然耕读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这种传统文化的融入却不能直接套用在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因为传统模式整体课堂节奏的主动权,几乎全都是由老师掌握,且课堂学习氛围也是由老师教学中带动。
近年来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目前的教育活动了,所以在耕读文化融入教学活动中时,应该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教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就可以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小石潭记同样是在阐述自然风光中的场景,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针对这类知识的教学活动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让学生根据自身经历和生活,仿写一段类似小石潭记的文章。让学生掌握小石潭记这类文章的内涵,阐述耕读文化中贴合自然的精神。小石潭记虽然并未直接阐述耕种类型的生活,但是整体文章内涵却非常贴金日常生活。这类知识的运用和开发,可以快速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让学生临摹这类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这种类型的知识挖掘和训练,对学生学习成长也有着重要帮助。耕读文化的融合,也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教学中为学生揭示生活全貌,在教学方法中做出创新改变
耕读文化被我国传承了几千年,其强大的生命力源于民族文明的特质塑造而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套价值观体系下,耕读文化得以长足的发展,且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生命力。这是民族文化传统优点,所以教学活动中需要为学生展示耕读文化的全貌。耕读文化的内核是求真务实、艰苦朴素、热爱生活,著名词人辛弃疾号稼轩正由此而来。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从多方面开展教学,促进学生对生活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卖炭翁》时,在教学中不但要为学生揭示生活的艰苦。同时在教学活动展示中也要充分利用科技教学工具,为学生充分展示此类知识的内涵部分。通过视频或者是美术作品,为学生展示那个时代下生活的艰苦。这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精神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长。现如今我国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发达,新生代的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正确认识。缺少基本的坚毅精神,无法继承民族的精神财富。耕读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形式,学好耕读文化知识需要从不同角度切入。其中为学生展示此类知识非常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展示生活中的知识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这是教学中教学方式创新,结合整体教学活动发展的关键。
结束语:
耕读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内涵的适用性在今天依旧可以作为教育中的依据。求真务实的核心理念和培养坚毅精神,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培养至关重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挥耕读文化的内核,促进学生的整体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建奇,薛峰.“耕读”视野下教学文化的构建[J].华夏教师,2018(19):.
[2]白伟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和途径[J].学周刊,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