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0期   作者:刘根
[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发展的重点
        刘根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降扎乡中心校  62450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发展的重点。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缺乏对语文阅读的引导方法和培养手段,导致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对此,我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阅读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认知发展的重要技能,对学生的文化理解、素质培养、思维建设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部分地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理解不透、掌握不牢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策略存在问题而导致的。因此,我将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升的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出发,对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活动的开展进行分析。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学生主体不明确。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坚持自我本位原则,忽视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常常处于“牵着鼻子走”的学习状态,影响其学习的效果和阅读质量。第二,教学方法运用不当。部分教师缺乏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时机,导致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中心思想把握不准、段落大意理解不透的现象,降低其阅读的兴趣和学习动力。第三,课堂环节设计不足。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一直是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其组织环节的开展与运用尤为重要,但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大多数教师未能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具体表现出发设计课堂活动,导致学生在环节的参与和学习上存在效果不佳的状况。
        二、提升小学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
        1、创设导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中心。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展开阅读教授活动,忽视其学生的主体作用,严重影响学生对语言整体信息的把握和理解效果。而以导学案的形式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有助于改善当前不良的阅读环境,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实现其有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夏天里的成长》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珍惜时间的中心思想,深化学生对文章情感价值的把握,对此,我采取导学互动的方式,创设以夏天为主题的阅读场景,引导学生结合课堂环境,展开对文章的自主学习活动。同时,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我还预设相应的导学问题,如课本中描写了哪些动植物的生长?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些动植物的生长?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人在夏天时的成长?你是如何理解“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这一句话的?等等。此外,在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在一旁进行指导和讲解,把握学生的阅读方向,保证其导学活动的有效性。借助导学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的特点,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还能驱使学生展开自主阅读探究的活动,使学生保持清晰的阅读思路。
        2、丰富阅读方法,增强学生文章阅读技巧
        阅读方法的运用,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整体性把握,还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最大化提升。同时,面对不同体裁、不同种类的文章,掌握其阅读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实现其有效阅读的学习目标。

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应采取丰富多样的阅读方法,如范读、领读、个别读、分组读等不同形式的阅读方法,正确指导学生阅读方式,增强学生对文章细节、关键信息的处理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发展。
        例如:在《丁香结》的教学中,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借助丁香花的体态特征、花色花香等特点,表达作者豁达胸怀、对待人生的态度与情感。为了使学生掌握其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价值,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和朗读法的形式,展开对本篇文章的教授。首先,在标题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对文章展开略读,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随后,我结合学生对文章整体信息的理解效果,组织学生分组阅读每一段落,并对其进行语言概括,从而增强学生文章的阅读技巧;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所喜欢的语句段落,并说出原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而起到总结、提升的效果。通过对阅读方法的多样使用和灵活搭配,不仅能满足学生对不同文体的阅读需求,还能提高学生对文章整体脉络的学习能力,实现其自我主体发展的目标。
        3、引入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细节阅读质量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设置相应的探究问题,不仅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细节阅读质量,加深其理解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变化和阅读基础,合理设置探究问题,避免超纲、低效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保证学生阅读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例如:在《桥》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的方法对文章中的故事内容和中心思想获得一定了解,并体会到课文题目的深刻寓意,为了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深层次的理解效果,我结合学生的学情基础,设置不同的探究问题:①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词汇和语句对大雨和洪水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②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老汉?表现了他哪些优秀品质?③老汉的喊话分别强调了哪些内容?④这一“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了哪里?从中可以体会出哪些情感?通过对阅读活动中课堂问题的有效设置,既能培养学生灵活的语言思维,又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效果。
        4、开展小组合作,夯实学生个体阅读基础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难免产生认知不足的差异化现象,不仅降低学生的阅读效果,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状态产生影响。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及时把握学生个体的学情变化,重视学生差异化发展现象,开展以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的阅读学习方向,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
        例如:在《穷人》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差异化的个体现象,我对此及时调整课堂形式,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配方式,展开小组合作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打牢自身的阅读基础,提高阅读效果。此外,我还结合各组的学情变化,设置相应的探究问题:多角度分析穷人的“穷”在哪里?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家的温馨?等,以此来加深小组成员的理解深度。通过小组合作的开展,不仅能兼顾学生个体的阅读基础,还能促进学生整体的学情发展,实现其因材施教、共同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通过导学活动的创设、阅读方法的引用、探究问题的设计以及小组合作的开展,不仅使学生个体的阅读能力得到加强,还使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质量得到提升,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同时,注重学生个体的学情状态,及时采取应对策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实现其自我主体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思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7(7):52-53.
        [2]钟秀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33):325-326.
        [3]刘秀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7(2):93-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