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河南鹤壁淇县前进小学 河南省鹤壁市 456750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阅读与写作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当将两者割裂开来进行授课教学,更应当充分关注两者的共同点,通过将其结合在一起开展深层次教学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就立足自身教学实践与感悟,对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进行一番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读写结合 有效策略
阅读与写作都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现实需要,更是学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效的阅读可以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在极大程度上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而写作则反过来也对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重视教材文本细读,提高阅读质量;关注语言文字积累,积累多样素材和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提高迁移能力等三个方面关注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在读写结合过程中实现教学有效性。
一、重视教材文本细读,提高阅读质量
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意基础上,还需要引导其弄清楚文章的结构,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感情的等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在进行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分析重点词和句子的含义对细节加以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进行课堂扩展训练,有针对性地训练强化学生知识的薄弱环节。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让学生明确文章是“分总”结构:前三个自然段分别从颜色、气味、声音三个方面,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秋天的雨给秋天带来的变化,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对秋天的赞美。然后,教师通过与学生讨论文中是如何运用拟人和比喻等方式的句子让读者眼前能够呈现出秋天景物神奇美妙的形象的。教师通过朗读、多媒体展示等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考虑到学生在比喻句、拟人句的运用上的困难,教师还专门进行了训练,加强学生这方面的学习。
二、关注语言文字积累,积累多样素材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所掌握的知识、自身的阅历等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善,如果仅靠教材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增强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实现语言文字积累,从而有效为学生的作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教材当中,还可以让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杂志、读物、名著等,并且在阅读杂志的过程中将一些优质的或者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文章剪切下来,在阅读完名著之后将自己的感想纪录下来。然后,教师可以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班级当中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特征等,引导其进行合理的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分享自己所剪切的文章或者纪录的感想。如此一来,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积累自身的语言文字知识,还可以在沟通分享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升,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作文写作的素材。
三、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提高迁移能力
读写结合的训练方式有很多,仿写便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在语文读写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情韵和作者情感的感知感悟,而且还能够实现由读到写的能力迁移。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品析文本内容和积累写作素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据此展开仿写,以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获取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效果。
比如,《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短篇小说的《故乡》,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闰土的友谊及怀念之情。其中,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并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便着重引导学生品析了文中关于闰土言行外貌的描写,使学生体会了课文的表达手法。接下来,我让学生仿照课文,描写我班的一位同学,字数在100字左右,写完后读给全班听,让大家猜一猜他(她)是谁。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还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手法,提高了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作为重中之重,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形成的基础。教师在充分认识到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相互生成关系的基础上,要能够巧妙架设读与写之间的桥梁,通过转变过去仅仅传授应试知识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阅读写作技能的传授,创新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阅读与写作过程中,将阅读与写作有机衔接,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这一终极目标,最终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养成。
参考文献:
[1]杜欣.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2017,16(11):87-89.
[2]范元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法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0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