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宇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 401220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百科之首的语文学科,与现代科技结和必当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微信时代 语文 互动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承担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基础,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发展打下基础。然而要想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多种功能和奠基作用,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教学工作,是难以实现该目标的。微信几乎人人都用,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愈发便捷高效,对学生而言,操作性强,能为师生课外互动提供崭新的途径。老师可利用好微信的一些实用功能,比如充当知识加油站的“公众号”、可以帮助学生习惯养成的“小打卡”、可以不定时交流分享的“微信群”等,让学生多一个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平台,同时也形成良性的师生课外互动模式。将阅读拓展和微信相结合的师生课外互动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一、拉近师生距离,联系语文与生活
现代学生充分享受到了时代的便利,对各种学习软件了如指掌。利用微信的交流,学生和老师有了更多的交集。部分在课堂上内向胆小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在公众号留言、在微信群提问等方式更好地展现自我的心声,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多种面貌,让学生更加信任平时不敢接近的老师。师生之间少了一份距离感,也让更勇于表达自我的学生也能在此过程中享受到发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逐渐养成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在生活中渗透语文的习惯。学生不仅仅把语文当做一门学科,更可以通过与老师课外的互动,将其变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批判能力、对语言现象的敏感和总结能力;在阅读公众号推文的过程中,提升对经典的了解广度和吸收能力。
二、延伸到课堂外,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的课堂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学习模式。目前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较为单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强烈。对于语文这门学科,它的外延其实就是生活。其中微信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不光有学生还有老师和家长,微信操作简单、功能新颖、这些优点为它吸引了不少粉丝,打开手机看微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微信对于我们似乎有无限的魔力,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去点开。基于这一点,如果将微信的这种强大吸引力运用在语文教学中,那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建立语文学习的公众号,并且可以推广不同类型的文章,比如学生优秀习作、教师下水作文、经典美文、励志散文、教育资讯、语文知识、自编题集等;设置小打卡,要求学生定时打卡学习语文,如诗歌、小古文诵读,名人名言、美文美句、成语摘抄,每日小随笔等。行课期间,语文学习的师生微信互动主要在周末两天进行,寒假、暑假微信互动时间分别为10天、15天。总之,通过内容和形式的新颖和趣味性,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定时地在班级微信群里反馈学生的阶段性课外学习成果,同时进行学习经验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课外互动。
三、有效利用课外时间
网络信息量之大是任何教师、任何教材乃至任何一座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同时网络呈现又是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的有机结合,可谓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大大增强了信息传播的生动性和吸引力。网络这些特点使得知识的传递、储存、创造、交流、学习和利用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所以说现阶段我们教育工作者和我们的学生,实际上正在共同经受一场由于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引发的整体性的社会变革的挑战。甚至我们很多老师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还不如学生。无论是查看公众号推文还是小打卡等活动,都只需要几分钟时间即可完成,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因任务繁重而产生的负担与压力。学生只需要花费零星时间就可完成相应的任务、学到有效地知识,长此以往,收获将会很多,这也正好符合语文素养需要长期慢慢渗透的规律。对于一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如若没有一个充满趣味性且富有监督性的途径,很难将课外时间利用起来,在浑浑噩噩中便虚度了光阴。而利用微信便能很好地激励学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比如花几分钟完成的小打卡,有历史记录,学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收获。
四、小结
微信时代下的课外师生互动模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引导学生接受并利用公众号的特定功能进行语文各类知识的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好习惯,让学生在这种新型的互动中求知、发展、创新,最终实现教学相长。我们老师很有必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挑战,以教师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语文方式的转变,有效利用微信平台以及它的实用功能,实现课堂外的语文学习师生互动。师生应共同努力形成一种大语文观,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升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为他们高中阶段可持续性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伟.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2] 张丽艳. 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 07) : 91 - 92
[3] 李培. 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讨论[J]. 新课程( 中学) ,2016,( 08) : 100 - 101
[4] 张通. 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时代教育,2017,( 16) :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