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和佳
湖北省恩施市白果乡两河口小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进,相关的教育体制与教学理念也不断的进行改变,不断地进行完善。在这个大环境下,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学生的强烈需求。因此,教师以及学校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教育措施,找到合适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小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要抛弃传统教育中不合理的地方,明确教学任务,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探究
在这个时代,素质教育逐渐趋于成熟化,小学生的识字任务比较重。很多教师注重数量而忽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质量问题。让学生死记硬背会让学生更加讨厌语文的汉字教学。因此,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于识字的兴趣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控学生的兴趣爱好转向对汉字的学习中来。学生对于语文的教学有兴趣就会更加认真地学习汉字。教师要学会给学生创造相应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教学场景中进行学习。学生对汉字感兴趣,就能够自主的去学习汉字认识汉字。教师在这种为学生创造的教学环境下,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汉字带来的魅力,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例如,学生在学习《人之初节选》时,教师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本,让学生去认真看着课本上的拼音去认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PPT的形式播放关于这一段的动画视频,并且利用多媒体等设施让学生跟读《人之初》的节选部分。因为这篇课文是古文,因此教师需要将这篇课文进行翻译再进行认字。每一篇课文的课后都有这一篇课文需要读写的汉字,教师需要正确教学生汉字的笔画让学生去认识、去练习。在特有的场景下,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们结合相关的动画模式清晰的记住每一个汉字。
二、结合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对于汉字的认识能力
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小学语文的教育过程来说,老师应该紧密联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认识汉字过程中的效率。现阶段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脱离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导致学生通常感觉语文离自己特别远,从而导致学生不乐意去认识汉字。因此就是要紧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拓展学生的汉字数量,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认识汉字,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例如,在《姓氏歌》这一篇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些关于姓氏的名字,以及记忆方法。教师要紧密联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发给每个同学一张纸片,让学生在纸片上写上自己的姓氏,并交还给老师。教师把所有带有姓氏的卡片收回,向同学们展示班级里所有姓氏,以及用这个姓氏的名字。让学生们根据同学的名字进行记忆,能够加深对姓氏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自己交换带有自己姓氏的卡片。让学生们一方面能够认识自己的姓氏与朋友的姓氏,另一方面能够认识同学,与同学打好关系,友好相处。教师结合实际情况与学生进行姓氏的理解。
三、课外拓展,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识字教学,在于课堂之上,在课下很少。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更多的汉字。课外阅读的展开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带适量的课外书籍到学校里来,将书籍放到班级的图书角里面,让学生阅读。教师根据学生们现阶段的特点,给学生推荐一些合适的书籍,让学生去购买,带到学校来一起阅读。推荐合适的课外书籍能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认识大量的汉字,而且能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赛识字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识字比赛,更加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学习《乌鸦喝水》等一些小故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阅读课文,观看相关的动画片,然后进行识字教学,带领学生进行认识汉字与理解汉字。然后可以相应的推荐一些,其他的课外书籍,例如《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等。教师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进行课下阅读。教师在每个周五放学之前,进行一个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讲述自己阅读的书籍中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以及组织能力。开展故事演讲比赛,能够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去认识更多的汉字,去阅读更多的书籍。
结束语:根据以上内容可以得出,教师要明白识字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汉字,记住汉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理解汉字的意思。中化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每个汉字都是历史文化的积淀,都具有特殊的含义。教师要让学生们记住每个字的涵义,并且能够在恰当的位置运用这些汉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识字教学,激发学生对于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阅读习惯,为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宝林.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多元化、开放性评价的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0(14):12-13.
[2]王娟.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元化识字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