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探究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0期   作者:吴亚琳
[导读] 《新大纲》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以及小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等因
        吴亚琳
        湖北省丹江口市实验小学      442700
        摘  要:《新大纲》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以及小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等因素都决定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严重,“教师中心”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者与背诵者,甚至是观众、听众。本文详细论述了何为主体性的理解,分析了实现主体性的理论依据,并进一步提出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体性

        伴随着近年来教育界关于学生与教师关系的研究与争论,“教师中心论”渐渐被“学生中心论”所取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也得到广泛传播与大力支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与前些年相比,近几年来学生在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中地位有所上升,但是距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的主体性还相差甚远,这种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表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方面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过近年来的观察和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坚持教师主导为前提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不能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个性的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但同时也不能过度放任自流。小学生虽然在心智、智力、思维、感受力等各方面都发展成长的很快,但总体没有形成完整的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及观念,如果教师给予他们过多的自由,不但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助长他们自身在思想及习惯上的偏差,可能使整个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学生和老师本身都起不到良好的作用,更谈不上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了。
        比如在教学《桂花雨》一文时,为了求新,在黑板上写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表达的?”,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然后再请小组派代表上去发言。结果在讨论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发生了偏离,把眼光聚焦在桂花身上,他们认为根据标题来看课文中心应该是写桂花;还有一部分人因为性格比较内向,在小组中基本没有发言;还有些学生甚至根本没有参与讨论,聊起了天。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畅所欲言,但是很显然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学生浪费了很多时间在不必要的地方,走了不少弯路,而且有的学生并没有好好学习思考,未能带动学生思考阅读的积极性。所以归根结底并没有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主体性一定要以教师合理主导为前提。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发挥好主导作用,教师可以从很多方面着手。比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等等。关键是要改变以教师讲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独立地阅读、接受文学作品。


    二、以学生为本确立目标,设计教学
        1.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之前所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即教师预先设定的学生在学完这一课题后应达到的标准。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一节课的成与败、得与失,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全面、准确、具体、切合实际。好的教学目标应能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想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设计中自然也一定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要注重灵活性。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预设目标,但课堂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可能完全预设的了。必要的时候,教师应当改变“预设”,而不是死守预设的道路,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创设情境,质疑激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创设情境,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积极创造和模拟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场景,呈现或再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主动地潜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中去体验,去获得个性的理解与感悟,激发情感共鸣,这样能帮助学生充分实现自身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
        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一课时,利用战象的图片和枪零弹雨、战象嗷叫的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头战象嘎羧重回故地时的内心情感,当学生心潮涌动时,让学生对嘎羧说说心里话。这堂课,恰当地运用创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在课堂中全人全心地参与投入到课文的阅读理解中。
    四、提倡激励评价,鼓励个性创造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自由对话的平台,是学生在教师与作品的感召下驰骋想象与思维,表达个性感悟的最佳场所。现代课堂教学提倡激励评价,鼓励学生个性创造。如在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当学生表现精彩时,给予激励表扬“你记得很准确”、“你想到了老师没想到的”、“你很有创新精神”并竖起大拇指;当学生的回答有偏差时,给予鼓励“我相信你可以”,肯定他的勇气和勤于动脑。学生在整堂课中表现的很大方自信,感想敢说,勇于质疑,无所顾虑,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最终实现活泼的课堂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人和未来教育以及人类社会的希望,其主体性地位在今天已获得绝对的承认以及重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体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目前也已相当普遍,但是不可否认今天中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果要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董巷君《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主体性教育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第2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