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好军
山东省巨野县柳林镇第二中学
【摘要】初中阶段是为学生以后打下良好基础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于以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水平。语文这一科目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且随着当今的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对语文朗读的培养,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针对学生制定出最适合其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语文;朗读方法;研究
语文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说,是一门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化的科目,这就对于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是注重对学生阅读、背诵、思维能力的培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这种较为局限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学生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最大化最优化的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需要做到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的自身出发,努力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对于课堂中文章内容进行积极的朗读,帮助学生为以后的发展和进步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当今教学中对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现状认识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大多数教师的授课方式是通过教材和黑板作为媒介,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述语文知识,学生则通过听和写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点,在这种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是对学生做了输入的工作,忽略了对学生输出能力,即朗读和说的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相对来说较为单调和死板,缺乏新颖,难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总体语文能力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还存在教学方式运用不当的问题,由于每个学生存在着不同的素养水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完全掌握课堂内容,且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课堂中难以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独立朗读活动,这就限制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初中语文授课时,如果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当中来,会使课堂气氛单调沉闷,学生难以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因此在初中课堂中,要采用灵活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开放式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魅力。
二、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1根据不同的题材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
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因此在进行朗读方式的选择上,要做到能够根据不同的题材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朗读方式主要具有配乐式朗读、童话拟人式朗读以及表演式朗读等等,在配乐式的朗读方式中,主要是要做到通过利用音乐达到增强朗读效果的目的,音乐具有陶冶情操、活跃课堂氛围以及渲染感情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中倘若进行配乐式朗读,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得到提高。而童话拟人式这种朗读方式主要是运用于将文章中的动植物比喻成人这一类型,这种题材的作用是用于进行同化年式的朗读方式,因此,在朗读方式的选择上具有多样化,也要做到能够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进行不同的朗读方式运用。
比如说在《小巷深处》这一篇文章的内容讲解过程中,该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母爱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相关思考,因此在这篇文章的讲解中主要是通过对于课文的相关认识,做到对于母爱进行深度的思考。
在这一类型的文章讲解中,可以在其中穿插《懂你》这一能够深刻表达感情的音乐,这样的配乐能够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真实情感,这种在课文中引入朗读的方式能够更直接的表达文章的真正意义,使得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更加简明化。
2.2部分授课内容以朗读代替讲课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单纯的依靠讲解的方式往往过于单调无趣,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因此在讲课过程中,对于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达到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如此,利用朗读的方式也可以充分的发挥出朗读所具有的自身价值。在语文课堂中,除了对于讲解文章知识起到积极的作用之外,还能够提到将文章内容关联的作用,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也对于朗读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使得学生能够更真正的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在。
比如说在《湖心亭看雪》这一篇文章的讲解中,该篇课文旨在通过诗人对于观雪的描写表达作者对于故国的思念之情,因此在这一诗篇的内容讲解中,教师应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故国的思念之情以及能够借鉴在此篇诗文的描写中的写作手法,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入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该篇课文,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能够对于诗文进行熟练的朗读。其次,在学生能够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身对于诗文的理解,在朗读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往往这种朗读方式更能够使学生对于诗文进行更深度的思考,让学生能够真真正正的理解到诗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种将朗读融入教学的方式对于语文教学起着良好的帮助作用。
2.3丰富教学方式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方法时,想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当中来,需要做到的是,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只有学生对所接触的事物产生一定的学习欲望,才能够最大化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由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好奇的心理状态,大部分学生喜欢灵活新奇多变的事物。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状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文时,在课堂开始部分,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来引入课文内容,紧接着为学生介绍有关莫泊桑的背景及其故事来引起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欲望。之后在讲述这篇课文时,可以通过情景式的教学方式或者角色互换的教学模式,来让学生分别进行不同角色的扮演,亲身体会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作者以及他的舅舅和家人当时的心境,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热情,学生能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增强了情感的体验。
2.4正确对待朗读方式的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方式的教学,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课堂的设计以及朗读的标准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更高层次的朗读需要教师做到能够将朗读与所教内容进行完美的结合,而不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教育,这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当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存在两面性,朗读在贯穿于语文教学同时具有优点,也有其缺点。因此在对于语文教学方式的运用上,要做到具有正确的认识,进而才能够将其的优势充分发挥。朗读主要是通过脑、头、手、口相互配合协作完成的一个过程,这种需要多个器官相互配合的过程,对于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存在着无法形成语感的现象,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做到能够通过自我调节以及自我练习的方式进行培养,这是学生自我感悟的一个过程。具有节奏的朗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培训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方式中要怀着一颗正确的价值认知,不能对于该种教学方式进行完全的否定,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而忽略了学生的其他能力培养。
【结束语】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对于语文学科意义非凡,朗读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增强了情感的体验,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盛军.浅析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136-137.
[2]李桃.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方法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1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