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荣洋
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森铺小学 435239
摘要:通过对现阶段新课改的解读,小学数学教师感受到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让学生感受大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构建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连接,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知识中,有些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生活化的情境,真正构建生活情景与学生认知以及数学知识之间的连接点,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更为形象地理解数学知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氛围较为枯燥无味。他们常常运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的授课,导致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为此,本文注重从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两大方面,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简要阐释。
一、构建生活与知识的连接,提升学生知识理解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部门在课本内容的安排上面,主动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亲和力”,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心理距离,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真正地解放思想,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真正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的数学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理解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讲授“认识时间”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钟表的秒针变化,并以学生一块模仿春晚倒计时的场景,真正让学生对秒这个时间概念,有更为形象和具体的认知,促进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的提升。
二、拓展教师教学综合素质,提升生活化教学的效率
小学数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总导演,他们掌控着数学教学的全局。为此,数学教师教学能的高低直接决定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效率的高低。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注重提升个人的数学教学综合素质。在具体的执行方面,教师应注重从以下几点着眼。第一点,注重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基点,开展相应数学课程的设置,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灵活调整相应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第二点,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性。教师应学习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学手段,真正丰富原有的课堂授课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丰富性。第三点,注重教学的反思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个人教学的反思性,并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反思个人教学问题,制定具有时效性的解决策略。通过以上三点的实施,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引入生活化教学的情境,增强数学课堂教学趣味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发现学生出现打瞌睡的状况。有些学生甚至在课上与其他学生进行窃窃私语。以上种种现象皆不利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针对这种状况,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并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提升整体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圆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入如下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为圆形的?设计成三角形的不可以吗?学生被相应的情境所吸引。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不同形状的车轮,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测哪种车轮跑得又快又稳?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车轮的行驶状况。与此同时,教师在不同形状的车轮上,标出图形中心到四周的距离,真正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加深对圆的直径相等概念的认知。
四、善于运用生活化实践法,提升学生知识的运用力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化的实践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促进学生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活化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的稳定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将一个凳子搬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思考,如何让凳子更为稳固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三角形的角度,开展此部分问题的探析。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可以在凳子的晃动处,构建一个三角形,从而达到让整个凳子更为稳固的效果。通过运用生活实践的方式,教师真正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更为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增强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开展生活化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并考虑现阶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从而打造出集趣味性、实效性以及启发性于一体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春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策略[J].数学之友.2017(06)
[2]汪钊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