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耀文
新疆 库尔勒市 二师28团梨华中学
摘要:STS思想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是对当代教学的一种反思与进步。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的三者联系,他们的相互影响和兼容。尽管STS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想已经流行甚广,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也将其包含其中。然而,大多数的中小学仍然没有开设专门的STS课程,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中,也仍然没有注意有效渗透STS思想,相关的STS活动也极其有限。
关键词:STS思想 中小学渗透 核心素养
现如今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科目,与自然与社会关联还是相当密切的。化学这门基础学科对于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化工生产,甚至于医疗科学,食品检测都与化学息息相关。在学生们享受现代化学所带给他们生活的便利同时也要有必要了解一下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化学原理。因为化学在现在的时代不仅仅是带来正面的效应,也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等危害。在九年级的学生们刚刚接触到化学的时候,更是应该在这个时候灌输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个思想。
作为一个初中义务阶段教育的工作者更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带领九年级的学生们在现阶段了解化学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如何在日常课堂中将STS思想融入到课堂中
应该说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那么在初中化学这样一门启蒙化学教育阶段就更是如此了。学生在上初中化学课程之前,对物质的认识,实际上更多的是从身边的自然现象、生活生产中一些事实、情景当中感受到物质是无处不在的,而且物质的变化也是非常奇妙的。学生可能也产生了很多好奇的问题,比如这是为什么?这是怎么回事?这个时候就恰好可以问学生:在 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产上也都有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化学其实就是要引领同学们打开这扇大门,解决他心目中存在的很多原始的问题和好奇,同时激发他进一步探索更丰富的物质世界以及变化规律的一种欲望。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选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经常遇见的化学物质,比如空气,氧气、空气中另外一个重要组成成分二氧化碳,当然,二氧化碳不仅仅承载着对空气组成的这样一个作用,其实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化学物质,有很重要的性质和应用。我们还可以认识到我们周边的金属,我们能够认识到生活中的酸碱盐。
这些实际上都是我们初中化学新课程要研究的物质的对象,有单一的物质,也有物质类别。
另外,我们要引导学生们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和变化的事实中提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这样一些化学问题,然后用化学的方法和思想去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数学实验中去探索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而满足我们能够解决和解释这些生产生活中日常问题的需要。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还可以扩展我们不知道的一些事情,比如说原来我们见过的我们要去解释,要去解决,那么还有很多我们没有见过的,未曾经历的一些物质的事实和变化,因此我们要扩大同学们这方面的认识,丰富同学们对物质世界的感知、了解,提升同学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归纳和概括,同时也要发展同学们进一步探索新的物质世界和新的变化规律的方法、思路和能力。我想这就是我们初中化学新课程中要带大家探讨身边物质的目标和追求。
在讲每节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都设计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小实验,比如说,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可以从故事,喝碳酸饮料的故事,再到灭火材料的选择,一边讲物质的性质,教材就会安排生活实例,比如久未开启的菜窖,城市的学生可能不太知道,但是教材中提出来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言传身教。还有一些小知识也是比较重要的,比如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这些都应该引导学生去看。包括一些选学内容如溶洞、光合作用。通过这些小实验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与社会与科学能够完美衔接上。
2.在新课标中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时代特征,发掘STS思想。
上教版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思路,就是先认识了空气、二氧化碳、氧气、水这样的一些物质,之后就是金属与矿石,在认识金属的时候有转了一个角度,就是说,它让学生知道金属是自然界中本来不纯在的物质,是由矿石转化来的,就将化学变化能够实现物质的转化这样的一种思路在这个单元中开始置入,认识完了金属再认识酸碱,就可以从更实质的角度,因为酸碱从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的组成成分,如酸溶液中的氢离子,碱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从更实质的角度去看一类物质具有共性的时候,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去编排的。人教版的教材又是另外的一个思路,从空气、氧气、水,到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到金属,到酸碱盐,对认识物质的种类也增加了一些,另外更侧重于化学实验在认识物质过程中的一些作用,所以特别强调通过实验学习化学,通过实验认识物质,这样的一个思路,虽然事实性知识在课标中规定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课标是统一的,但是在编排不同教材的时候,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编写人员赋予了教材新的结构、思路。这样的话,把这样的物质知识穿插编排在里面,通过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就能起到一定的引领教师教授这部分内容的这样的思路。
当然在实践中也一样会发现,有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和学生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的。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在一同学习,一同进步。在提升自身业务素养的同时更要抓紧教育理论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