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珍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仁爱完小 530405
摘要:打造有效课堂是所有教师的共同心愿,但是,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许多问题阻碍着有效课堂的创建,以至于学生无法实现进一步的成长。对此,笔者从自身的教育经验出发,提出精心进行准备、注重有效分层,以及引入生活元素等策略,浅谈如何促进优质数学课堂的创建,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备课;分层;生活
随着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发展,对课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也开始思索多元路径促进教育改进。然而,应试教育思想和师本教育思想长期占据着主流,使得教师陷入困境之中,无法打破原有数学课堂上的教育僵局,制约着高效数学课堂的创建。所以,教师有必要从课堂准备之初就进行精心地分析,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讲解,同时在教学之中引入生活元素,以便在形成完善教育体系中,逐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建构的实效。
一、精心进行备课
备课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第一环节,教师备课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听课质量。但是,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上,许多教师认为教学的重点在课堂上,因此,教师过多地将目光放在课堂上,而忽视了备课的环节,以至于整体课堂在无序中开展。所以,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内容的认知实效,使得教师可以在心中有数中进行数学内容的讲解,教师有必要重视备课环节的存在,并且主动地透过多种渠道进行教育准备,以便整体课堂在稳步实施中走向高效。
例如,在《大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前,教师就可以通过精心地备课,做好教学前的指引工作。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针对学生层面,学生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课堂上的主体,所以,教师应当先对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并基于此进行之后内容的准备。其次是针对知识层面,教师对课本上所安排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指出“识读多位数,会写多位数”等内容是需要学生进行建构和认知的。最后是针对教具层面,教师对本节课中所要用到的课件和教育工具等进行准备,使得课堂能够顺畅地开展。
显而易见,教师进行有效地准备,不仅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也能够促进整体课堂有序实施,让课堂在有条不紊中逐步提高质量。
二、注重有效分层
在开展数学学科的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发现,当教师采用同样的教育活动,向学生讲解了同样的数学内容后,学生所收获的学习结果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能够较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做到游刃有余,而有的学生则耗费了许多的精力也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自卑”“自我厌弃”心理,以至于学生丧失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信心。所以,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使得学生都可以在数学课堂上有所成长,教师不妨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设定差异性的教育活动,促进分层活动的有效实施。
例如,在《公顷和平方千米》中,教师可以先根据本节课中所教授的公顷和平方千米等内容,为学生设定一些检验的题目,让学生先结合自己的数学知识积累情况,对这些题目进行解答。之后,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以及学生日常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将整体素养较好的学生设定为“提高层”,将整体素养较弱的学生设定为“基础层”。紧接着,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公顷和平方千米》中的教学任务进行细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在完成学习任务中获得成就感,维持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
不难看出,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素养,为学生设定差异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在课堂上得到成长的机会,肯定自己的实力,从而逐步提升学习的信息,提高学习数学内容的质量。
三、引入生活元素
数学学科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在小学阶段向学生讲解数学内容时,教师的教育目的之一也是引导学生建立生活化的数学意识,使得学生主动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所以,为了满足这一教育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地将生活元素贯穿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思索实际生活与数学元素之间的关联性。
例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在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从本节课的内容出发设定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体会到本节课内容与实际生活间的紧密关系。在教师向学生讲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等内容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生活问题的解决向学生展示计算流程,使得学生意识到应当如何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施教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再对学生提出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在主动应用知识解答问题中,强化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建造有效数学课堂,提升数学教育的品质,并不是在一瞬之间就可以落实的,因此,在未来展开数学学科的施教工作中,教师应当继续更新传统数学教育的模式,在不断实践中促进经验的积累,从而在形成完善数学教育体系中,逐步达到理想的教育状态。
参考文献:
[1]谢发强.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16-117.
[2]赵桂宏.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名师在线,2017(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