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高年级学习数学审题习惯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0期   作者:刘思伟
[导读] 对于教育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得到优化和改善。
        刘思伟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沙海中心学校  015417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于教育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得到优化和改善。就小学高年级数学而言,不仅只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有效地改进,而且对于数学的审题习惯上也要进行专项的训练。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逻辑思想的黄金时期,也是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时期,更是小学生接受综合文化素质的重要阶段;作为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小学数学,对于审题习惯上的训练学习是小学生重点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审题习惯;有效策略
        正文:小学数学的教育重点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用,另一方面就是对小学生的思维教育的培养加强;而思维教育的培养加强重点体现在做题方面,数学题的审题习惯是反映一个人思维的重要方面,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训练方面。就现今的小学数学而言,对于数学问题的审题方面有一定的难度,而对于审题习惯的养成也是当下社会和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习数学审题习惯提出几方面的探讨和分析:
一、示范思路,展示做题步骤
        作为年幼的小学生来讲,对于数学学习本身就有一定的抗拒心理,而做数学题更是每个学生苦恼的事情。就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在对知识的讲解之后让学生自行做题,学生没有真正得到知识的理解掌握,在做题的过程中及结果上可谓是“错误百出”,这不仅导致教师大发雷霆,也致使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有了严重的抵触情绪。所以说教师可以在养成学生数学审题习惯前进行做题思路的示范展示,让学生有清晰地思路进行。
        例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中《多边形的面积》的学习中,教师在对此节的学习中可以针对数学题目的作法进行一个完整的展示,让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题目的练习。比如,在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这样讲述思路:“同学们,今天由老师带领大家进行做题,大家看看老师的做题思路是否和大家一样呢?”,这样说学生在接下来的做题上没有很大的压力,更愿意接受数学思路的学习;之后教师再讲:“大家和老师看这道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题目,我们还没有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法,要怎么进行呢?我们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学习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我们是不是可以在这一个网格里数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呢,然后将剩余的部分和右边进行一个拼接呢,是不是又组成一个小长方形呢,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进行计算了?”,在教师讲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学生的一些思想出现,教师一方面在展示自己思路的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步骤操作,让学生清晰数学审题的思路,更让学生打开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
二、从问题入手,让学习清楚问题的要求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等方面欠缺,在数学做题中难免出现心不在焉或者粗心做错的情况,教师就需要进行问题要求的清楚引导。就现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讲,在进行数学习题的计算时,学生往往缺乏审问题的习惯,而且部分教师在讲题的过程很少从小学生的角度去进行问题要求的分析,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习题的讲解,导致学生在做题方面常常出现问题和答案不对口的现象,这也是我们经常讲道的“答非所问”,所以教师在小学生的审题习惯养成中要注意对小学生问题清楚的理解进行重点培养,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解题。
        例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中,在进行练习题的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强调问题要求。

比如例题“餐巾盒的正面是一个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他面积相同的面是哪个?”,这类题学生很容易进行形状的判断,部分学生看见面积二字往往就对正面面积进行求解,导致粗心做错题目,教师在进行审题习惯的培养中可以这样讲:“同学们,我们来看下这道题,一共几个小问呢?他们分别是什么呢?你是否仔细阅读呢?”,这样一问学生会再次进行问题的审阅,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失误之处,之后教师再讲:“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对于知识的理解都很棒了,不过在做题的时候还是需要再仔细进行,每次在进行问题的审阅时要逐字逐句地读,不可以根据自己的平时做题的惯用思路就进行面积的计算,这是最不好的现象”,教师一方面鼓励学生的同时,让学生知道自己能够做好题目,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指出并且强调如何去做,让学生在问题的审阅方面有根深蒂固的印象。
三、解析细节,抓住每一道题中的条件
        就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等在数学做题中还存在另一个现象就是题目的条件抓不全,致使没有办法进行计算。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经常以教师的带领审题为主,且对于题目的阅读只是一笔带过,小学生没有全面地进行条件的了解,往往是看到问题之后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算起的现象。针对此种情况教师也需要重点的培养,更强调学生对于题目分析能力,这不仅是在学生学习数学做题上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也是培养小学生细心和仔细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中《位置与方向》的学习,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题目的分析以及条件的分析,才能够更好地做题。比如例题:“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度方向,距离是200千米,C市在A市正北方,距离是300千米,请画出A、B、C三市的位置”,对于此类题目对于小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逻辑性,教师在讲解时要对学生的情况下给出做题的关键方法:“同学们,我们看这道位置画图题,在进行此类话题时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准确地画图呢?我们需要进行找参照物,大家再仔细阅读题目,找出题目中应该做的参照物是谁呢?”,给学生一个做题的初步思路,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细节和条件,之后教师再讲:“大家是不是发现题目中B市和C市是不是都围绕A市进行描述的呢?所以呢,A市就是我们要找的参照物,这样再进行画图是不是就很简单了!”,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题目中隐藏的条件,也让学生在完成题目时有效的掌握此类方法。
四、再次检查,让解题更准确
        小学生在进行数学审题习惯中最后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审题检查,这也是确保万无一失的方法。小学生在做题时的粗心计算时在所难免的问题,而有效地解决办法就是做完之后的检查,这在数学学习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对于小学生的审题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重要性;另外,再次检查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在对自己做题后进行再次的确认,也是对完成题目确认后的一种自信和自豪的提升。
        例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学习,对于此类计算题学生难免出错的现象,教师要强调学生做题后的检查工作:“同学们,关于分数的加减法训练题检查一下是不是做完了,是不是做正确了呢?没有做的是不是忘记怎么进行分数的通分了呢?做完的同学在进行检查自己的答案是不是都进行了约分到最简呢?”,教师在提醒学生进行检查的同时,将学生容易出现问题进行简单的提出,让学生从中有所意识,当学生再次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就会更加细心,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检查的习惯。
        再例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中《分数的除法》的学习,教师也可这样强调:“同学们,分数的除法练习是不是做正确了呢?有没有忘记怎么进行除法计算呢?是不是准确地进行除数倒数的转换呢?”,让学生在老师的提醒下再次回忆计算方法和内容,再进行检查的时候也有明确的方向进行特殊检查。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培养小学高年级学习数学审题习惯是要有明确的策略进行。教师首先要进行示范解题的思路,让学生有所领悟;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问题的仔细审阅,避免出现不该有的错误;紧接着教师要让学生进行题目的仔细阅读,从题目中的细节找突破点;最后教师要强调学生的检查工作,适当地进行知识的回忆让学生有目的性地进行检查。
        参考文献:
        [1]王越.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审题习惯的有效策略[J].求知导刊,2019(45):91-92.
        [2]罗剑恩.小学数学认真审题习惯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8):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