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 提升数学效果 ——以农村小班化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0期   作者:王立琼
[导读] 本文通过浅析我国现阶段的小班化教学情况,
        王立琼
        东阳市东阳江镇八达中小学  浙江 金华 322119
        摘要: 本文通过浅析我国现阶段的小班化教学情况,从提升教学质量和发挥学生自主性出发,提出进一步优化农村数学小班化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班化 教学 数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进步,加上我国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和生活观念的改变,出现了学生萎缩现象,尤其在农村该现象更为突出,迫于这种形式,逐渐形成了“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实现优质的小班化教学对提高学生能力、提升教学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如何改善农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小班教学在数学课堂的优势越显重要。
        一、小班化教学的概况和意义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创新和深化,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逐步形成并快速得到大家认可,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称之为小班化教学模式。该种模式不仅具备传统的分班级教学的特点,同时具备发展个性化教学的优势。小班化教学不仅促进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还能营造气氛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参与到教学的同时提高了自我学习意识,并学会了自我思考。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都在推广和实践小班化教学模式,尤其是生源萎缩较为明显的农村地区,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些许不足。一是许多学校仅流于小班化形式,粗犷认为小班化就是减少每个班级学生人数,就是达到了小班化;二是学校没有小班化教学的相关研究和培训经验,缺乏优秀的开展小班化教学的老师和教学管理者;三是有些老师在推进小班化教学过程中,仍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
        小班化教学不仅仅在于缩减师生比例,更在于加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加强互动和交流,不仅可以最大化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老师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到每个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能够提升整个教育质量。小班化教学模式已经改变了传统大班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思维和方法,对提升小学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小班化数学教学优化策略分析
        小班化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已经卓有成效,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本文结合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对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更进一步的策略。
        (一)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能否打好基础,直接关系其后续发展。创建合理的教学情境,是小班化教学的首要任务。小班化情境教学能够勾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通过合理的教学情境设置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究能力,在提问和问答过程中,积极学习。加之小班化教学后班级人数相对较少,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求学的热情。例如,在学习小学加减法运算时,可以设置“我是小小饲养员”的情景剧,通过扮演小小饲养员,在计算农场小动物总数的过程中,使学生有效的掌握加法在生活中的运用方法,并理解运算法则,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改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授课、学生听讲,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习能力提高。应用小班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缺点,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逻辑性比较强、注重个人理解和应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问题讨论中,才能够有效的提高他们自身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达到高效的教学目标。在运用小班化教学的模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师生比例减小,能够充分地、最大化的提供给学生参与机会。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开展生讲师听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学生组内讨论教学内容,然后以小组代表的形式进行班级讲解,最后由老师和学生择优出受大家广泛认可的小组。整个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互动,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相互应征、弥补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落实因材施教,发挥个性优势
        小班化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便于开展个性化教学。现代教育的发展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依能力分层次教学,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根据学生的自身差异,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通过教学过程掌握学生的受教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作业布置上有区分,学习评价上更有针对性,教学指导上可以更科学、更贴合实际。
        (四)注重学生主体,提升参与热情
        小学生想法相对简单,逻辑思维能力欠缺,但思想却十分活跃,多数学生喜欢课堂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多提问、多互动,让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把整个课堂营造成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在求学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有效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注重生活实践,提升教学魅力
        仅仅依靠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还不足以完全发挥出小学小班化数学教学的优势,也无法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应该加强数学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课堂内外相结合,才能够使学生明白数学的重要性,提升教学质量。以学生管理零花钱为例,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管理零花钱中,以记录账目的方式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包括收入、花费和预支等管理。通过这种贴合自身的生活实践,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体验了如何通过数学计算理财等实践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而不是一堆抽象概念和复杂公式,这样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六)结合教学实践,调整教学方法
        小班化教学模式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应当根据老师自身、学生学习程度等调整教学策略,不能制定计划后,只知道推行,而不结合实际适时调整。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及时掌握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满足教学要求,不要只顾自身意愿强迫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甚至对课堂产生厌倦。其次,老师应当根据课程进展和学生学习进度,开展并组织学生交流,不要一味的按照计划进行,应当随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相互沟通、相互争辩等,提升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附带个人感情,根据个人喜好偏向于某些同学,造成学生的不平衡心理,应当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因学习能力而区别对待。第四,老师应当充分考虑开展教学情境活动的效果,充分考虑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不能知识设立而不计效果。
        在小学小班化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要传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和魅力,从而激发自身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南维 :《小学数学分组教学策略浅探——谈小班化教学》[J],《考试》. 2010 年第 26 期。
        [2] 彭克利、张德花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 《科教新报》. 2011(22)。
        [3] 韦广平:《农村小学小班化数学教学资源差异性开发初探》,《中小学电教》,2011 年第 11 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