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宁宁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桥头胡建设小学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很多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得以出现,使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了有效提升。其中,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营造直观情境,使学生能够变抽象为具象,更好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教学实践入手,探索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应用方法;有效途径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但是数学是从生活中而来的,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能够展现数学知识的直观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走入数学世界,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在接触到数学的时候,对数学知识缺乏兴趣,认为数学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并不密切,因此很难主动走入到数学中,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能够从熟悉的事物入手,对数学知识进行认识,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深入到数学世界中。
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角的度量的意义进行理解,并且让学生能够对角的度量产生兴趣,我为学生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角。学生看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角的存在:窗户有四个角、红领巾有三个角、书本也有四个角。我拿起红领巾,让学生思考:当工厂在制作红领巾的时候,应该如何确保每个红领巾的尺寸都一样呢?如果能够对红领巾的三个角度进行确定,再对边长进行确定,就可以保证所有的红领巾尺寸都是一样的了。因此,角的度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于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实现了对数学知识更好的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主探究
当前,很多小学生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总是盲目的跟随着教师的节奏进行学习,而很少设计属于自己的学习目标,也没有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的意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到问题中去进行探索,从而实现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时候,在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知识进行学习了之后,我为学生展示了一个问题情境:小明的奶奶非常喜欢剪裁衣服,有一天,她买了一块布料,发现布料是梯形,但是她想要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布料,请问小明怎样做,才能够将这块布料变成平行四边形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学生认识到,梯形有两条边是平行的,而另两条边是平行的,只需要将不平行的边进行裁剪,使其变成平行的,就可以变成平行四边形的布了。根据之前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学生测量了梯形上底的长度,并从下底找出与上底相同长度的点,对梯形进行了裁剪,从而得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在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使学生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三、创设应用情境,指导落于实际
有的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过于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应用情境,让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将数学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小数的加减法进行熟悉和掌握,我为学生展示了一个超市的照片,超市中有很多物品,每个物品都有价格。我让学生四个人分成小组,大家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作为自己春游所需要的物品,并且算一算,小组四个人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在接到任务之后,学生在小组中开展了讨论。有的小组选择了一罐可乐(2.7元),一包薯片(3.1元),一个春游包(15.6元),一瓶矿泉水(1.5元),一袋瓜子(3.4元)。经过小组的梳理和计算,他们得出,小组需要的物品所花费的金额为26.3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小数,掌握的小数的加减法,能够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学好数学,并且会使用数学,才能够成为活学活用的好学生。通过创设应用情境的方法,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能够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教师应利用多样化的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将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数学,拉进学生与数学的距离,真正体会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重视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敏感度。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的实际生活中,以增强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锻炼学生数学思维模式,增强数学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张永来.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亚太教育,2019(12):30.
[2]海玉琴.有效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19(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