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0期   作者:牛庆芳
[导读] 班级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行政管理的重要单位,
        牛庆芳
        山东省博兴县第三小学256500
        摘要:班级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行政管理的重要单位,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环境,班级建设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空间和心理健康水平。而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教学行政核心管理者,其教研水平、班级行政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以上提到的几项要素。德育教育工作作为综合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需要小学班主任投入精力探究班级个性化的德育教育管理模式。将班主任在德育工作方面的教育工作职责和管理工作职责都分别凸显出来。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
        本文将对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方面的管理内容、管理模式进行探究。结合当下班级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思路。同时也将从当下的教育环境特点出发,利用当下教育环境中的信息技术优势,提出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方向的创新管理模式。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工作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班级德育工作协作组织结构模式
1、缺乏科任老师协作
        班主任作为班级教学行政管理工作的廉洁与枢纽,需要同时兼顾多方沟通,以确保班级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在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提出“课程育人”的德育教育理念,强调“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因此可以说,班主任兼副班级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职责,但不能由班主任一人独自承担所有德育教育工作职责。因此,班主任需要做好与各个科目老师的有效沟通,了解学生在不同学科课堂上的表现及学习情况,同时做好将学生在不同学科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德育素养,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做好学科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的高效连结工作。
2、缺乏班级以学生为主导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协作的实质
        为了做好班级班务管理工作,每个班级都会设立不同层级的班级行政管理组织结构,而从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成熟水平来看,负责协助老师进行班级班务管理的同学,大部分也不成熟,在与老师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小学生依旧没有办法清晰地分辨“向老师陈述问题客观事实”和“告状”。因此当班主任面对这些不成熟的“小助手”时,首先需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提升这部分学生的德育认知水平,通过树立一部分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德育榜样,影响其他同学明确学习目标。
(二)套用德育教育模式,忽略班级学生德育教育个性化需求
        从立德树人的教育核心目标来看,当下的小学教育越来越强调将“以人为本”的教育落到实处。而事实上存在这样的情况,许多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德育工作管理时,因为盲目追求所谓的先进德育教育模式,而忽略了所教班级学生的个性化德育教育需求。我们在其中需要正视德育教育不仅存在区域性特征,校际间差异化特征,还确实存在班级差异化特征,这些特征全部都是由“学生——每一个都是独特的个体”这一特性决定的。


二、有待提升优化的常态化小学班级德育工作模式——以在班风、班级文化建设方面体现班级德育教育个性化特点为例
        在班级建设与管理渗透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小学班主任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例如学生的特长兴趣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开展班级文化个性化建设,这样的以班级为核心的德育教育活动,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形成热爱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已有的特长与技能也会在这个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开发和提升,因此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都同时得到了训练。
        这样的德育教育实践设计也让我们反省,在常态化的教学行政管理工作中,作为班主任不一定非要跳出班级空间和学校空间以外去探索德育教育的可行性模式,当我们充分利用好当下的主要的班级学习环境,就已经能够对学生的德育素养进行有效开发。
        仅基于这个环境我们能够实施的德育教育模式已经很多,例如,①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班级德育教育园地”的设计与管理工作中来;②鼓励学生积极提出班风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③鼓励实施班级小组化行政管理模式,在班级核心文化精神的指导下,由每一个小组再分别提出个性化的小组互助学习模式和学习精神。帮助小学生在这个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具体的班级德育实践,感受德育中的信念感对成长与发展的重大影响力。
三、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方向的创新管理模式建议——以设计班级德育工作高效秩序和评价标准为例
(一)核心思想是——提出“人人都是班级德育工作责任人理念”
        通过长期的班级德育工作实践,个人认为参与教育的每一个人都重视起德育教育的话,可以从根本上导向班级德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因此我认为需要具体创新的管理模式,例如,包括设计:①有效的任课老师德育反馈机制;②有效的家长德育沟通反馈机制;③有效的学生自主德育觉悟机制。
(二)有效策略是——设计班级德育工作有效性评价制度
        具体做法体现为全员互评,即以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管理的主导角色,提出以下评价方案。
1、以科任老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方案
        包括:①科任老师评价学生德育成果;②科任老师评价家庭德育有效性;③科任老师评价班主任德育工作管理有效性;④科任老师自我评价。
2、以学生家长作为评价主体的方案
        包括:①家长评价科任老师德育有效性;②家长评价学生学校德育成果;③家长评价学生家庭德育成果;④家长自我评价。
3、以班主任作为评价主体的方案
        包括:①班主任评价科任老师德育有效性;②班主任评价家庭德育有效性;③班主任评价学生德育成果;④班主任自我评价。
4、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方案
        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出发,针对不同学龄段学生开展“本学期我收获的……”作文征集,主题可以设置清楚为德育教育项下的内容。
结束语:
        为了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最大化的争取德育教育同盟,同时,教育有效性评价需要有完整的流程,在德育工作过程中不能将注意力主要聚焦于德育工作的实施环节,也需要关注评价环节和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曾敏华.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困境与对策[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5):197.
[2]李小萍.如何做好小学班主任德育文化教育工作[J].小学时代(奥妙),2020,(4):9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