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玉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界牌镇腰路小学224562
摘要:数学作为学生小学教育阶段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运算分析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数学作业作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延伸与巩固,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打牢学生数学基础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的数学作业设计中,不少教师缺乏有效的设计和引导手段,导致作业的内容和发展目标存在偏差。那么,如何使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达到精炼高效呢?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作业;作业设计
作业,主要是为了完成学习或既定目标、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其作业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发挥,以是否完成或达到设计目的为效益界定。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教师应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设计作业内容和形式,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效果,从而实现其精炼高效的设计目的。对此,本文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层次性以及生活性三个方面出发进行探究。
一、小学数学作业要有针对性
1、课前作业要注重引导性
课前作业是教学活动开展前的预习作业,其实质是对学生预习活动的一种引导性学习。但相较于传统的预习作业布置,大多数教师仅局限于对课本新知的浏览和熟悉,无法起到引导、提效的作用。由此看来,在课前作业的设计上,教师应注重作业的引导性,要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学情状况出发,突出学生的引导探究的作用,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新知的学习目标,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效果。如在“升和毫升”的课前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家中的容器进行观察,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实物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初步确立升和毫升的大小认知,搜集在观察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带到课堂之中,从而有针对性解决自身疑虑,这对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促进效果。
2、课堂作业要注重质量性
课堂作业的设置与练习,有助于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或运算公式的理解程度,这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起到巩固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作业的设计上,教师应注重作业的质量性、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认知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同时,在课堂作业的设计上,教师还应注意学生的基础性,制定合理、有效的作业内容,避免超纲、超限、低效等问题出现,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如在“分数乘法”的课堂作业设计时,为了巩固学生分数乘整数的学习基础,充分掌握计算方法和简便算法,我将问题导入其中,让学生思考出多种计算方法,并找出其合适算法。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通过对课堂问题多样化的解析,找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不仅打牢学生的运算基础,还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拓展。
3、课后作业要注重实践性
课后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总结和巩固,其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上要趋于实践化,使学生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效果,增强其实际运用的能力。因此,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教师应注重作业的实践性,将课堂的“死”知识转变成学生的“活”技能,使其达到学以致用的作业效果。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作业的开放性,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课后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运用所学的知识,测量一下家中冰箱、洗衣机的长、宽、高;如要给它们制作一个防尘罩,需要多少面积。通过对家中物品的测量和计算,不仅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表面积等概念得到巩固,还使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得到加强,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实现其数学作业的精准与高效。
二、小学数学作业要有层次性
1、作业设计要注重差异性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难免产生差异化现象,这对作业的布置和设计增加了难度。
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时,教师应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化现象,保持作业设计的差异性,采取多层次、多元化、多方向的设计思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作业需求,进而达到精准、高效的目的。此外,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教师除了层次性的内容设计外,还应确保学生的能力发展性,坚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设计原则,在兼顾基础学习的同时,还应促进学生向更高水平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作业设计要注重激励性
对于正处在儿童阶段的小学生,面对数学作业时,很难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思维质量,进而影响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完成效率。同时,枯燥乏味的作业内容,容易使学生个体产生厌倦、懈怠的行为活动,不利于作业设计的初衷和目的的达成。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数学作业的设计时,应注意作业的激励性。何谓激励,借助信息沟通,以此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个体的行为意识,实现其目标或任务的达成。在激励的使用方面应作用于两点:其一,作业评价的激励性;作业完成后,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评定,其方式和方法一定要独特和新颖,以此达到激励的效果。其二,作业内容的激励;教师可以在作业的设计上,采取“一对一”的设计策略,针对学情特殊的学生以内容优化、语言激励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作业设计要注重启发性
作业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对课堂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在加深理解的同时,促进其自身的素质发展。对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思维启发性,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积极性的发展。此外,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教师还应保持对作业内容的反思态度,认真思考作业的适宜性、适用性、启发性,如考虑作业的设计内容是否对学生的学情发展、思维建设、能力培养等方面起到促进效果,其问题的引伸和创新是否能启发学生的深度探究等,从而保证学生主题发展的有效性。
三、小学数学作业要有生活性
1、引入生活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实际生活,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到数学作业当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作业的能动心理,还能使学生在直观生活的情境影响下,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其高效学习的目的。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和课堂内容,合理设计生活问题,引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性和自主性。
2、探究生活现象,培养解决能力
数学作业的生活化,主要是指作业内容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与数学知识产生联想,促使学生对实际现象的能动探究,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一位“设计师”:对自家的地面进行重新铺设,你能提供几分装修设计方案呢?在装修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还要考虑这几个问题:第一,每间房间地面的长宽各是多少米?第二,结合实际面积,其材料数量和所需费用各是多少?第三,如果将你的卧室四周贴上墙纸的话,需要多少面积?通过对生活现象或事件的设计运用,不仅能提升作业的趣味性,还能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数学作业中课堂场景的设计、学习主体的设计以及生活作业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还使学生的数学基础得到巩固,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算能力,进而实现其精炼高效的目的。同时,在作业设计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基础,采取灵活多样的设计方法和作业形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这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庆伟.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科普童话,2017(42):78-78.
[2]胡延芝.刍议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神州,2017(4):98-98.
[3]刘永全.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7):192-192.